生不逢时的86式加农炮:152毫米大口径为何未能批量装备?
生不逢时的86式加农炮:152毫米大口径为何未能批量装备?
在军事装备发展史上,有些武器虽然性能优异,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大规模装备部队。本文将为您讲述中国86式加农炮的故事:这款采用152毫米大口径、射程达30公里的重型火炮,为何最终未能批量装备解放军部队?
在探讨86式加农炮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陆军部队火炮的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火箭炮、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等火炮,都是陆军部队的标配,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以加农炮为例,它具有弹道低伸、穿透力强的特点,非常适合打击坚固工事和远距离目标。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苏联各种火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仿制和改进,例如54式122毫米榴弹炮、56式85毫米加农炮等。其中,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在苏联M46型加农炮基础上研发的,战斗全重达8.45吨,采用8人炮兵班,方向射界±50°,高低射界-2.5°~+45°,发射榴弹时炮口初速930米/秒,最大射程27.15公里,最大射速5-6发/分。尽管59式加农炮在打击精度、射程和威力等方面表现出色,但其8吨多的全重限制了牵引车辆的选择,在复杂环境下机动性较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初期,中国推出了全面改进后的59-1式加农炮,战斗全重降低到6.3吨,机动能力明显提升,适应性更强。在1979年的南疆战事中,59-1式加农炮作为解放军部队远程打击作战的王牌之一,取得了显著效果。
早在50年代末期,中国就开始了更大口径加农炮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80年代前期,中国152毫米牵引式加农炮终于基本定型,外贸出口型被称为83式152毫米加农炮。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从中国订购了几百门83式加农炮,直到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仍在使用。
解放军自用型的152毫米加农炮于80年代中后期定型,被称为86式152毫米牵引式加农炮。该炮战斗全重9.7吨,行军状态长度9.6米,炮管长8060毫米(53倍径),最大射程30公里,最大射速5发/分钟。86式加农炮定型后,曾少量装备部队并开赴南疆战场。前线官兵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作为152毫米大口径加农炮,其打击威力和射程毋庸置疑,打击精度也很高,但9.7吨的战斗全重和9.6米的行军状态长度使其对牵引车辆要求极高,机动性较差,尤其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部署困难。
86式加农炮的另一个致命缺点是其定型时间。进入80年代后,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牵引式火炮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机动性更强的自行火炮开始成为主力。解放军在66式152毫米榴弹炮基础上发展出8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而同时期的欧美苏各国也已将自行火炮作为发展主力。
此外,86式152毫米加农炮还面临着来自西方155毫米加榴炮的激烈竞争。80年代,中国通过奥地利等国家获得了西方155毫米加榴炮技术。这种加榴炮同时兼容了榴弹炮和加农炮的特点,性能更优。从80年代开始,中国新一代大口径支援型火力已从苏俄标准的152毫米口径转向欧美标准的155毫米口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86式加农炮定型后面临内外多重挑战。结合解放军陆军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布局,86式加农炮仅少量装备部队进行试点。最终,该炮进行了技术保留,未大规模装备使用。其“兄弟”83式加农炮则在两伊战场、海湾战场上大量使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解放军陆军炮兵部队的进一步发展,85毫米加农炮、130毫米加农炮陆续退役,成为历史。59-1式加农炮则进入各地主题公园。与此同时,中国在155毫米加榴炮领域持续发力,先后推出05式履带式155毫米榴弹炮、181式155毫米卡车炮等,并在大八轮底盘基础上推出轮式155毫米加榴炮。现阶段,155毫米、122毫米加榴炮已成为解放军陆军炮兵部队的标准配置,形成了与欧美、苏俄炮兵体系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