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详解:从USB2.0到USB4,彻底搞懂接口命名混乱问题
USB接口详解:从USB2.0到USB4,彻底搞懂接口命名混乱问题
USB接口是现代电子设备中最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之一,但其命名规则却异常混乱。从USB2.0到USB4,再到雷电接口,各种标准和协议让人眼花缭乱。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USB接口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标准的差异,帮助您在选购电子设备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USB2.0接口的前世今生
在USB还是2.0那会,USB标准化组织就把USB1.0改成了USB2.0 Low Speed、USB1.1改成了USB2.0 Full Speed,而正儿八经的USB2.0则被改成了USB2.0 High Speed。这么一来等于啥都不做,就让USB1.0跟USB1.1“原地升级”到了USB2.0。
USB3.0;3.1;3.2接口的前世今生
USB3.1出来后,它又把USB3.0改成USB3.1 Gen 1,同时USB3.1则被改为USB3.1 Gen 2。
再后来,等到USB3.2一出来,USB标准化组织故技重施,又给USB改了次名。新规范要求USB3.1 Gen 1改名为USB3.2 Gen 1,USB3.1 Gen 2改名为USB3.2 Gen 2,至于USB3.2则被叫成USB3.2 Gen 2x2,后缀变更长的同时,命名方式也是愈发复杂难懂。
而且细心的差友应该不难发现,最开始的USB3.0,经过USB标准化组织的这两轮改名,已经摇身一变,升级成了USB3.2,好一个“科技以改名为本”。。。
USB4接口的前世今生
USB4发布的时候,USB标准化组织可能也想着老往后加后缀也不是个事,于是就宣布后续不再采用这种命名方式,结果等下个版本的USB4出来,就变成了通过v1/v2来区分。只能说,它确实是有在简化命名,但又没完全简化到位。。。直到最后,网上骂声一片,USB标准化组织才终于老实,彻底抛弃了之前那几套乱七八糟的命名方式,转而开始使用更简单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统一按照接口和线材的传输速率来命名。比如说,传输速度能达到10Gbps的接口,就叫USB10Gbps;要是能到80Gbps,那就叫USB80Gbps。而且根据USB标准化组织发布的《USB-C线缆额定功率Logo使用指南》,所有类型的USB-C数据线必须带有对应传输速率和充电功率Logo标识,方便我们一眼就能区分它们的好坏。
在我们看来,要是USB标准化组织一开始就采用这套简洁明了的标准,其他厂商跟了也就跟了,压根不会造成现在命名标识混乱的局面,以至于这会儿我们买根数据线都得做一番功课。
雷电接口也在里面搞事情
对于一个USB-C或者说Type-C接口来说,它的规格既可以是USB5Gbps/10Gbps/20Gbps/40Gbps/80Gbps,也可以雷是电3/雷电4/雷电5,同形态不同规格的接口,功能上的差距挺大。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了解不同规格接口的特性,这里我简单做了张表格,各位差友可以对照着查看不同接口规格对应的传输速率、功率传输、视频输出能力以及对于一些外接设备的支持情况。
很显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每个接口和数据线都采用当下最高规格,然而在现实中,考虑到成本、定位以及设备实际应用场景,厂商们还是会根据不同产品适配不同规格的接口与数据线。
但是最近几年相信各位差友也看到了——无论是USB标准化组织不断改进命名规范,还是整个行业在接口形态和接口技术上的发展,其实一直都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便捷的方向迈进。
从长远来看,实现接口物理形态以及规格上的大一统,也并非没有可能。
不过事实证明,仅靠厂商的自驱力显然是不够的,要不然苹果也不会一直拖延到前年才给自家iPhone用上C口了。。而且直到现在,很多手机用的C口也还是USB2.0,有线传输速度还不如直接用无线来得快。
要我说,这些厂商与其在标准上各自站队,索性不如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类似互传联盟的接口标准联盟,共同参与制定并严格遵循统一标准,这么一来,距离接口大一统,或许真的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