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细说汉字: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细说汉字: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zdic.net/ts/han/2020/07/1006.html

汉字“湿”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演变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其字形经历了多次演变,本义为“湿”,引申出“潮湿”、“沾水”等含义。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湿”字的演变过程及其文化内涵。

“湿”字的字形演变

“湿”字的初文由“日”、“水”和“絲”(像两束丝)组成,像日下晒湿丝之形,会干湿之湿意。本义为湿。《玉篇》同“溼”,《说文》作“濕”,后代二字通用无别。今用作干湿之义统作“湿”。读shī。又音tà。水名。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作“漯”。

  • 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右边本为丝接续之形,左边是“水”,意思是:水将丝渗湿。
  • ②是金文的形体,在“丝”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土湿。
  • ③是小篆的形体。
  • ④为楷书的写法。
  • ⑤本为水名,后世则把它借来当“湿”字的繁体字用。
  • ⑥为简化字。

“湿”字的本义与引申义

《说文》:“濕,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桑钦云:岀平原高唐。”平都矛:“濕成。”地名。汉印“濕阴丞印”,汉代侯国名。濕所从声符“”,汉隶或简作“㬎”,为楷书所本;作“”者,为“”之省形;作“累”者,为“”之讹。“㬎”,草书简化作“显”,为简化字所本。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省声。”按:《说文》乃据小篆为训,不足据。又,省声之说亦不可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字作濕。”按:“濕”之形或当由许慎“省声”所由生。溼,濕,用为干湿字时或通;他则用各有当。另见“濕”条。今统作“湿”,而视“溼”为异体,“濕”为繁体。

甲骨文用为地名。《后上》13.6:“…王步于溼。”金文史懋壶盖:“……王才(在)京溼宫。”溼宫,寝宫。盖取幽深之义,所谓深宫也。《庄子•让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用为干湿义。石鼓文《銮车》“溼”,读“原隰(xí)”。又《广韵•缉韵》:“溼,水霑也。”又,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

“湿”字的文化内涵

“湿”字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诗经•小雅•无羊》中的“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是牲畜的耳朵摇动的样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羊来了呀,(它们反刍时)耳朵频频地摇动着。

在《韩非子•存韩》中,“湿地”指的是潮湿的地方。在王昌龄《釆莲曲》中,“争弄莲舟水湿衣”则表示沾水的意思。

结语

“湿”字的演变历程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最初的会意字到后来的形声字,再到现代汉字的简化形式,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通过了解“湿”字的演变,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更能领略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