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常用药——倍他司汀
眩晕常用药——倍他司汀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达5%左右,其中老年人患病率居高。倍他司汀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眩晕的药品之一,被誉为“神内常春藤”。本文将详细介绍倍他司汀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关键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该药物。
药理作用
倍他司汀为双胺氧化酶抑制剂,主要药理作用包括:
扩张内耳毛细血管,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
扩张脑血管、心血管,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的血流量,改善血循环,降低血压,从而减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所致体位性眩晕和耳鸣。
倍他司汀属多巴胺兴奋剂,作用于前庭神经核,能平衡双侧前庭神经和神经元放电。
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
用法用量
倍他司汀有多种剂型,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每次4~8mg,一日2~4次。一日最大量不超过48mg。
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g,一日3次。一日最大量不超过60mg。
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日500ml(含盐酸倍他司汀20mg)。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每次6~12mg,一日3次。
禁忌症
以下四种情况禁用倍他司汀:
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
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儿童禁用。
慎用情况
以下四种情况需谨慎使用倍他司汀:
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患者慎用,因本品有组胺样作用,将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因本品为组胺H1受体弱激动剂,将导致支气管收缩。
褐色细胞瘤患者慎用,本品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度而使血压上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品怀孕期给药的安全性及能否经乳汁排泄尚未确立。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倍他司汀副作用较少,偶有口干、胃部不适、心悸、皮肤瘙痒等不适,个别病例偶有恶心、头晕、头胀等不良反应,但不影响继续服用此药。
药物相互作用
倍他司汀不宜与抗组胺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以免降低疗效。
用药提醒
由于倍他司汀能引起恶心、胃部不适等轻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餐后口服此药。
参考文献
[1]药品说明书
[2]刘畅,刘大新,丁雷,刘博.眩晕疾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10):862-864.
[3]单希征.眩晕医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武警医学,2018,29(02):109-112.
[4]丁大连,徐先荣,李鹏,张建辉,孙虹.对选择和应用抗眩晕药的理性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21,27(01):105-108.
[5]庄建华.中枢组胺受体及倍他司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0,28(03):28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