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立春、春节,哪个才是岁首?生肖属相又从何时算起?
冬至、立春、春节,哪个才是岁首?生肖属相又从何时算起?
近年来,关于生肖属相的起始时间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认为立春是岁首,有人主张春节(正月初一)为始,还有观点认为冬至才是属相更替的节点。这些争议源于我国历法体系的复杂性。虽然相关部门在2017年发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明确了计算方法,但一些误解依然存在。本文将从历法的角度,为您解析生肖属相究竟从何时开始计算。
历法体系的多样性
我国的历法体系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点。国家政府部门采用的是公历,而民间则以农历为主。此外,还有阳历、阴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等多种计时方式。这种复杂性往往让对历法不甚了解的人感到困惑。
阳历与阴历的区别
- 阳历(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
- 阴历:以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为基础,初一为新月,十五为满月。远古时期的历法多为阴历。
公历与农历的差异
- 公历:源自西方的纪年方法,即公元纪年法,由意大利人利里乌斯对儒略历进行改革,经罗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批准颁行,现为全球通用的历法。中国自1912年起正式采用。
- 农历:中国特有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它以阴历为基础,结合太阳回归年,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和闰月来调整平均年长,使之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年份分为平年(十二个月)和闰年(十三个月),月份则分为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
干支纪年与生肖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最早可追溯至远古天皇时代。黄帝时期将其简化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纪年法
生肖纪年法起源于先秦时期,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已有完整记载。它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组合。生肖纪年法因简单易记而广为流传。
岁首的演变
农历的岁首在历史上曾多次变化:
- 夏朝以正月为岁首
- 商朝以十二月为岁首
- 周朝以十一月为岁首
- 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采用正月为岁首,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旦”,即初一日。因此,从现代历法来看,生肖纪年应从正月初一子时开始计算,即除夕后半夜23点至春节凌晨1点之间,简单来说就是从春节正月初一开始属相发生变化。
冬至与立春的误解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首,黑夜最长的一天。在黄帝时期和周朝曾被用作岁首,但自汉武帝以来,岁首已固定为正月初一。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非节气之首。关于立春作为属相变换节点的说法,源于宋末五代时期的“四柱八字术”(子平术)。这种算命术将每月以序数为奇的节气作为开始,以序数为偶的节气作为中点,但这并不影响生肖纪年的传统计算方法。
标准与传统
2017年发布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明确了干支纪年法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计算,这实际上是对传统历法的确认而非更改。从汉武帝时期至今,岁首始终为正月初一,干支纪年法从未中断。
结论
生肖属相的计算应遵循传统,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从冬至或立春开始计算的争议,但这些观点缺乏历史依据。国家标准的出台进一步确认了这一传统计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