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筝连接世界多元文化
用古筝连接世界多元文化
荷蓓蓓,这位著名华人古筝演奏家、作曲家,以古筝为纽带,传播中国传统艺术,连接世界多元文化。从6岁与古筝结缘,到如今成为享誉国际的音乐家,她用30余年的坚持和创新,让古筝之美跨越国界,绽放异彩。
2024年2月,美国加州橙县,荷蓓蓓表演古筝曲目《醒春》。受访者供图
一见钟情 结缘古筝
荷蓓蓓与古筝的缘分始于6岁。那时,她在别人家玩耍时偶然听到有人弹奏古筝,典雅的曲调一下子打动了她。于是,她便开始不停地缠着母亲让她学习古筝。母亲最终同意了,但提出了条件:“学古筝可以,但是要坚持,不能轻言放弃。”
12岁时,荷蓓蓓顺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预科主修古筝,接受专业的系统音乐教育和训练,师从多位名家。18岁,她进入香港演艺学院。2003年,她赴美学习音乐制作,并进修爵士乐。
然而,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习并不容易,荷蓓蓓也曾放弃过古筝。大学二年级时,她参加了一个古筝国际比赛,尽管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她却发挥失常,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次失败让她一度选择转专业,放弃了主修的古筝专业。
来到美国后,荷蓓蓓继续学习音乐制作,对多元的西方现代音乐有了更深了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又重新拾起了曾经的热爱。
坚持热爱 勇敢突破
荷蓓蓓的外国朋友都很好奇古筝这个又大又新奇的乐器,便邀请她为他们弹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曲调,朋友们都很喜欢,热情邀请荷蓓蓓一起“玩音乐”。尽管有些顾虑,但荷蓓蓓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就这样,她第一次真正尝试将古筝加入风格迥异的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之中。最开始,古朴典雅的古筝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总让荷蓓蓓感到有些奇怪。但在朋友的鼓励下,荷蓓蓓还是决定再试试。他们不断尝试、磨合、调整,终于找到了将两者融合的灵感。
被誉为“先锋艺术家”的荷蓓蓓创作风格独特,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世界。她打开思路,将对比鲜明的古筝与架子鼓、电吉他等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将中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与爵士、蓝调、电子乐等进行“跨界”融合。在悠扬曲调中,古典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迸发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
在《水火狂想曲》中,关于“水”的部分,她巧妙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中“行云流水”的意境,用古筝等古典乐器展现柔美与流畅的韵律,而“火”的部分则加入了爵士乐的灵动与激情,两者自然融合又各具特色,充满艺术张力。
此外,荷蓓蓓还十分擅长即兴创作。在她看来,即兴创作不是刻意地打造什么,而是瞬间产生的灵感释放。而她的灵感一方面来自练习过的、耳濡目染的大量曲目,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生发的真实情感。
跨界合作 传播文化
荷蓓蓓的音乐不只出现在音乐会上,还出现于影视作品、游戏、舞蹈表演中。她曾为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4》、游戏《英雄联盟》《天涯明月刀》《王者荣耀》等创作配乐,还将即兴弹奏与舞蹈相结合,参与《舞梦》《四季》等表演。
荷蓓蓓表示,这类跨界合作其实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自己的艺术,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回想起印象深刻的合作项目时,荷蓓蓓分享了参与电影《花木兰》配乐创作的经历。最初版本的作品让团队感觉“少了些什么”,但是加入她的古筝演奏后,公司表示认可,这让她非常激动。
她说:“旧版主题曲没有加入中国元素,而这次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的配乐中加入中国元素,让它更具中国特色,并获得外国朋友的认可、喜爱,我感到很兴奋,也很自豪。”
在多元风格和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荷蓓蓓认为要保持中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十分重要。她坚持要保留传统古筝的“韵”。她说:“要通过揉按、按弦,让古筝特有的这种韵味体现出来,这种‘韵’是其他乐器做不到的。”
除了坚持中国古典音乐特色外,荷蓓蓓还将创作扎根于中国的广袤土地和深厚文化之上。她将墨文化、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创作,让更多人感受音乐承载的东方美学,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荷蓓蓓专辑《入风》中的《蓝色石窟》便是献给敦煌这片土地的曲子。
荷蓓蓓说:“2008年,我去了趟敦煌,就觉得特别美,爱上了那个地方。当时就一直有一种灵感,就想写些东西来表达那种情感。”她用抑扬顿挫的曲调描绘壮阔苍凉的大漠,以空灵的乐声让古老敦煌之美浮现听众脑海,传递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
在海外,荷蓓蓓通过音乐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古筝之美,也看到了中国深厚而悠久的文化。经常有读者写邮件告诉她,因为听了她的音乐而第一次了解到古筝这样的乐器,感受到古筝之美,甚至开启了古筝学习,这让荷蓓蓓感到很开心也很欣慰。
作为知名演奏家、作曲家和新加坡亚洲艺术协会的成员,荷蓓蓓对传播古筝艺术也有着自己的规划。她说:“我想通过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去创作,把古筝文化推广给大家,让大家更加能够了解这个乐器和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