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医学如何控制体重(增重及减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医学如何控制体重(增重及减肥)

引用
1
来源
1.
http://web.tccf.org.tw/lib/addon.php?act=post&id=5193

中医医学是一门历史悠远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气血循环等,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在体重管理方面,中医认为体重问题与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及五脏六腑的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控制体重。

阴阳平衡

中医的阴阳学说源自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两种相对状态。从天文角度,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从地理角度,火山为阳,冰川为阴;从人体角度,男为阳,女为阴。在体重控制方面,食欲增加为阳,食欲减少为阴。要合理控制体重,首先要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

食欲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一般来说,食欲旺盛、饮食正常、体能充沛是健康的体现。然而,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能需要关注:

  • 食欲旺盛、容易饥饿且体重下降,可能伴有口渴多饮等症状,中医称为“阴虚”。
  •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体重持续下降,同时伴有怕热、易出汗、易疲劳等症状,可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问题,中医称为“阳亢”。
  •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胃寒怕冷、倦怠无力、免疫力低下等症状,可能有慢性病,中医称为“阳虚”。

调理性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针对不同体质,建议如下:

  • “阴虚”体质:建议补充滋阴食材,如枸杞、山药、石斛、芦荟等。
  • “阳亢”体质:建议补充清热高纤食材,如何首乌、大黄、丝瓜、黄瓜等。
  • “阳虚”体质:建议补充温热食材,如羊肉、生姜、肉桂、龙眼肉等。

减重:有效预防脂肪肝

要控制体重,首先要了解身体重量的组成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评估是否肥胖的标准,一般建议BMI介于18到24之间,如果BMI超过30则称为肥胖,需控制体重。

中医控制体重强调减去体内多余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脂肪肝在中医中称为“肝痞”、“肝癖”等,原因是肝失疏泄,身体的痰浊淤积在肝,属“肝胆湿热”体质。去除肝胆湿热需要使用苦寒的药材,但长期使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因此,治疗肝病时要先调养脾胃,效果才会好。

脾胃的运化功能与体重控制密切相关。体重大于正常者,脾胃功能不佳、运化失常。“脾主肌肉”,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肌肉才发达,四肢才有力量。“脾主运化”,与身体的营养及水分的消化吸收相关。

脾胃正常者,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加上适度运动,体重自然正常。脾胃失调者,暴饮暴食,又特别爱吃高热量、烤炸辣的食物,会导致胃火旺盛,胃酸分泌过多,破坏身体的阴阳平衡,形成“胃热即消穀,消穀则善饑”的情况,过多的营养形成“痰湿”之物积累在体内,加重脾主运化的负担,形成“痰湿体质”,同时造成身体体重过重。

从舌苔判断“脾胃”健康

“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四大指标,人体会通过经脉与舌头连接,脏腑的虚实、病情的轻重、气血的盛衰都会反映在舌头上,因此有“舌头乃内脏之镜”之说。中医在望诊时会从舌头的颜色、舌苔、舌体形状等各方面进行体质判断。

舌头上含有各种味蕾及神经接受器,“蕈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富含微血管,形成舌头的颜色,也是中医学说的“舌质”;“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膜,是由口腔内脱落的上皮组织、细菌、唾液、白血球、食物碎屑所组成的“舌苔”;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如果透过舌苔可以看见底部舌体的颜色,此为薄白苔;如果无法透过舌苔看见底部舌体的颜色,则为厚苔;正常舌苔的颜色是薄白苔、大小干湿适中,同时舌质为淡粉色。

如果舌苔呈现白色,感觉水分过多,表示体内虚冷,可能因为多吃生食或寒食,体内虚寒,此时称为“白滑苔”,表示寒气积累体内,伤及脾胃,一旦脾胃运化不良,气血受阻,容易觉得疲累、腰痠、胃痛、腹痛等,这种“虚寒体质”建议在饮食上可以多吃健脾暖胃的食材如:紫苏、胡椒、南瓜、马鈴薯等;如果舌头上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称为“齿痕”,表示体内湿盛,因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阻于舌,而使舌头肿大并受到牙齿的压迫,这种“痰湿体质”,多因精神压力过大、荷尔蒙失调、工作久站久坐、饮食口味过重等造成身体无法正常代谢脂肪及水分,中医学调理上多选用陈皮、白朮、茯苓、猪苓、泽瀉等化痰排湿的药材,平日也可以多吃薏仁、冬瓜、玉米等帮助排湿的食物。

起居:控制体重首重作息正常

《黄帝内经》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肝主血海故也。”便是强调一个良好的睡眠品质便足以养肝。中医认为,凌晨一点到三点半,正好是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如果能有充足优质睡眠,就能使肝经获得更充分的能量,更能加强胆汁分泌、脂肪分解及帮助消化的作用。

食补:多吃绿色的食物

《黄帝内经》里提到五色对应于五脏的概念,在《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藏,青为肝”“酸入肝”,以“柠檬”为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柠檬的果皮、叶及籽等含柠檬烯(limonene)单萜类和黄酮类等成分,具药用价值、也有抗肝炎及护肝的作用,符合青色入肝的理论。日常饮食中多摄取青色的食物,如花椰菜、菠菜、地瓜叶、茼蒿、毛豆等,酸味的食材例如奇异果、山楂、葡萄、青梅等,都是不错的养肝食物来源。

按摩:经络穴位养肝

经络是中医学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而穴位是经络在体表的特定部位,适度的经穴按摩可以帮助控制体重。以肝经为例,起于脚大拇指近第二脚趾的指甲旁“大敦穴”,沿著第一、二脚趾的背部上行,经过脚踝凹窩處,繼續往上沿著腳踝、小腿大腿內側,進入腹股溝緣繞陰器,同時到達腹部肝臟,聯絡膽腑,再往上通過橫膈,分布在胸脅肋部,沿著喉嚨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最後到達頭頂與身體的督脈相交會。

脚大拇指旁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黄帝内经》曰:“所出为井。”意思是说井是水的出口,对应到大敦穴就好像是肝经经络的气血出口一样。如果肝气不足,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全身痠痛等症狀时,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泡脚,用手搓揉两脚大拇指的“大敦穴”,睡前按摩20分钟,可以帮助入眠,温暖身心;也可以在热水中加入养肝的中药材,例如丹参、红花、柴胡、艾叶、川芎等,药材比例为各取5克,加冷水2000毫升煮滚后,放凉至55℃左右,就可以进行足浴养肝的睡前仪式。

传统中医是一门重视“治未病”的医学,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强调预防疾病,以现代医学理解,在于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中医控制体重需要综合考虑体质、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状况,来进行个体化的调理。在追求体重控制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养生,“药食同源”,通过吃对食物,针对体质及时令节气调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达到身体健康、体重均衡的目的!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中医药委员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