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人的性情有着怎样关系?
五行与人的性情有着怎样关系?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应用于医学、农业等领域,还被用来解释人的性格特征。本文将探讨五行与人的性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论在传统命理学中的应用。
以《渊海子平》为形成标志的传统命理学,通过干支喻象和十神符号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分析手段,从各个方面探求如何对个人命运作出较系统的描写。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要探索人的命运,自然要从分析其性格开始。在我们先人的眼里,人的性格或“性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跟人本身的先天体质,跟人所处的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注意观察不同个体具有的内在差异性。《黄帝内经》曾从体质的角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又联系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体质的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有以下大致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又进一步将每一类型推演为五类,共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到了两汉气禀说盛行后,对人的性格的解说,就跟自然禀气连在一起了。萧吉的《五行大义》说:
“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为万物之主,配二仪以为三材。然受气者,各有多少。受木气多者,其性劲直而怀仁;受火气多者,其性猛烈而尚礼;受土气多者,其性宽和而有信;受金气多者,其性刚断而含义;受水气多者,其性沉稳而多智。五气凑合,共成其身。气若清睿,则其人精俊爽如也;昏浊则其人愚顽。”
这里明确指出,五行木、火、土、金、水各气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五气凑合”是构成个人禀性的基础。因此,早期命理著作《李虚中命书》,就尝试从五行及其组合的状况,对个体性情作出较系统的描写:
水得水多,则沉潜伏溺,小巧多权,苗而不秀,声誉汪洋;
水得火多,则崇礼贪饕,自恃深虑多忧,猛断后悔;
水得木多,则流而不止,执志反柔,临事汗漫,奢俭失中;
水得金多,则本末常安,多得资援,好义不实,智大多淫,智胜义负,则性灵强;
水得土多,则沉静执塞,内利外钝,忍妒多恨,信义无决;
火得火多,则崇礼义泊,明外昏内,自华而俭,既旺即已,不可速达;
火得木多,则自恃威福,聪明志懦,动思依辅,静则志明,好辨是非;
火得金多,则志不自胜,好辩而刚义失中,直而招谤;
火得土多,则立用沉密,利害敢为,言清行浊,执不通变;
火得水多,则为德不均,巧而忘礼,多易多难,梳取艰险,计深反害;
木得木多,则柔懦泛交,曲直自循,多学不实,聪明华洁;
木得金多,则克制憔悴,刚而无断,静思悔动,誉义不常;
木得土多,则取舍自信,华而不奢,体柔伏刚,言必鉴人,智不自胜;
木得水多,则漂流不定,言行相违,处吉不宁,趋时委屈;
木得火多,则驰骋聪明,好学不切,礼繁义乱,明他害己,善恶决发;
金得金多,则刚直尚勇,见义必为,过不自知,忘仁妤义,思礼好胜;
金得木多,则辩分曲直,利害兼资,置德怀忿,朋友失义;
金得火多,则口才辩利,好礼忘义,动止宽厚,中心鄙吝;
金得水多,则计虑不深,为人无恩,临事龌龊,或是或非;
金得土多,则失中有成,口俭心慈,作为暗昧,多处嫌疑;
土得土多,则重厚藏密,守信容物,或招毁谤,恩害敢为;
土得金多,则信而好义,刚而多躁,不能持重,庶事无容;
土得木多,则形劳志大,杂好狂徒,用柔爽信,曲直党情;
土得火多,则施义忘亲,外明少断,奢俭失中,好礼口惠;
土得水多,则贪功好进,泛顺伏机,志善若昏,爱恶无义。
诚能以此更分轻重,明作为之性情。消息盈虚,依于祸福,然后为能言以前五行多寡,论性情而复退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