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小丑”:从宫廷弄臣到现代反派
解剖“小丑”:从宫廷弄臣到现代反派
"小丑"这一形象,从古代宫廷弄臣到现代马戏团表演者,再到电影银幕上的反派角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这一形象不仅承载着娱乐功能,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宫廷弄臣到现代小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小丑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就有如楚国弄臣优孟、后唐优伶敬新磨等以独特方式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而在古埃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的欧洲宫廷,也都有小丑的身影。
英国历史上一直流行"宫廷小丑制度",这些被称为"弄人"或"弄臣"的小丑,虽然没有独立的身份,但往往能以滑稽可笑的方式说出"正常人"不敢说的话。其中,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殿前的威尔·萨默斯和伊丽莎白一世身旁的塔尔顿都是当时英国家喻户晓的小丑。
直到17世纪英国内战之后,克伦威尔废除了这一制度。此后,小丑逐渐走出宫廷,进入舞台和马戏团。19世纪初,英国小丑约瑟夫·格里马尔迪被誉为"英国小丑之父",他奠定了现代小丑的经典形象:整张涂白的脸、画着色块的面颊、加粗的眉毛、笑容夸张的大红嘴唇、染成五颜六色的奇怪发型和艳丽的服装。
从舞台到银幕
小丑首次成为电影角色是在1966年的《蝙蝠侠》电影里。1975年5月,小丑有了专属自己的漫画系列作品,并一直连载到今天。2008年诺兰的电影作品《黑暗骑士》第一次在大众文化领域掀起了小丑狂欢;2019年由DC出品的以"小丑"为第一主角的电影《小丑》正式上映。
苏格兰裔美国古典学家、评论家、文学史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在《讽刺的解剖》中曾道,"讽刺不仅是一种文学类型,更是一种内在于人类存在史、同时为之提供超越可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现象。"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了解和深入解剖"小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众多观众和读者对小丑系列作品的追捧,尤其那些深受西方流行文化熏陶的都市年轻人,借此了解他们通过对小丑的"追捧"而含蓄表达的社会批评,从而缓解"不公正",增强宽容心和责任感。
本文原文来自《文明》2022.0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