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现《南都繁会图》?大咖共话南京评事街的保护与建设
如何再现《南都繁会图》?大咖共话南京评事街的保护与建设
明代仇英的《南都繁会图》素有南京版《清明上河图》之称,你知道画中画的是南京何处吗?正是评事街一带。第五届中秋笪桥灯市即将开启,9月9日,由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联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共同打造的“评事街大咖开讲”在熙南里街区举行,多位大咖共同探讨笪桥灯市的前世今生以及评事街的历史和未来。
活动现场
评事街是南京重要的城市IP
“评事街是南京重要的城市IP形象。”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围绕“评事街对于当下南京城市更新的意义”,表达了他的观点,“追溯金陵城南旧史,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时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是重要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陈卫新表示,这片区域自古就有商业传统、文化传统和旅游传统,尤其是针对旅游传统,未来可以做更多研究和挖掘。
陈卫新
同时,陈卫新表示,评事街自古也一直是城南南北向交通要道。当下,城市文旅更趋向城市行走、城市体验,从步行体系来说,评事街北部接明瓦廊至新街口,西部经鼎新路接仓巷至朝天宫,南部接内秦淮西五华里,东部经三山街接夫子庙、老门东,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所以对于整个南京的城市更新来说,评事街的项目实践意义重大。
邵磊
活动中,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馆员邵磊围绕“南京明代文化的挖掘与评事街重铸”,从历史遗存、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明初建都南京对于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同时介绍了评事街的过往。他表示,评事街是明代社会基层组织“坊厢制”的产物。评事街是皮市街的讹称,当时在这里的居住者大多经商,从事皮革加工与珠宝业。“皮作坊”与周围的“铜作坊”“铁作坊”“锦绣坊”等,均是当时南京“坊厢制”的组成部分。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明都南京的这些工商业集聚地,也是官贵、富民聚居之所。到了清代,评事街最著名的建筑当属江西会馆,后成为南京灯市中心之一。
如何做好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
如何在新时代做好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与会嘉宾们展开了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蒋俊回顾了南京西南城市建设的历史,他表示,熙南里所在的这片城市西南区域,起于三国,兴于六朝,发展于明清。三国到晋,城西南区域多为军事辅助区;六朝起,笪桥一带开始成为娱乐区;明代开始,以评事街(皮市街)为核心,形成鱼肉市、蔬菜坊、皮市、果子行、织锦坊、染料坊等“九市十八坊”。评事街的发展壮大与当时南京的新移民有关。明初的发展在延续宋元之前的城市布局基础上,将外来人员更多地布置在这一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商业者,与中华门东区域的商业者,共同构建了南京城南的商业体系与民俗文化空间。
圆桌对话
谈到评事街的历史保护,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李玮表示,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原则。对评事街来说,首先是老房子、老遗存、老遗物必须贯彻“保护第一”的原则,只有把它们的“筋、骨、肉”完整保留下来,才能激活它们的“精、气、神”。在他看来,评事街是老城南最有烟火气的区域之一,它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作坊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时它浓郁的商业气息与区域空间环境氛围、建筑样式等也是有别于夫子庙与老门东的。因此在当下,要发挥其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现代经济发展融合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让优秀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现实生活。
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蔡雷民从建筑、戏曲、街巷、商脉、文脉、民俗多个角度,分享了街区建设及笪桥灯市背后的故事。评事街和笪桥灯市有何渊源?原来当年朱元璋“集天下工匠于江宁”,评事街一带成为工商重地,当年扎灯艺人作坊就聚集在此,他们在这里制作花灯、售卖花灯,人们也渐渐习惯来这里买灯,于是就渐渐成市。据史料记载,当年笪桥南头是一片空地,每到正月元宵节,人们就来这里玩龙灯、买花灯,人声喧闹,形成古城早期的灯市。对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一直是熙南里街区建设的重中之重。2020年熙南里恢复笪桥灯市,也正是在街区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以节庆IP为载体让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他表示,未来,熙南里街区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独具地域特色和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商业运营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