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项羽巨鹿之战的历史真相
破釜沉舟:项羽巨鹿之战的历史真相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和决心,也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其中,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是陈胜、吴广。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满,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公元前207年11月,项羽率领楚军主力渡过漳水,到达巨鹿前线。为了表明决一死战的决心,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这场战役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然而,关于“破釜沉舟”的历史真相,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破釜沉舟是司马迁的艺术夸张。虽然破釜沉舟这事听起来挺鼓舞士气的,但是干起来一点也不靠谱。按照史记中的描写,读者很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项羽破釜沉舟发动进攻,随即就击败了王离,将巨鹿之围解除。可事实却是,项羽在公元前207年11月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公元前206年1月投降,项羽只带三天干粮的进攻与王离的投降并无直接因果,士气再高涨的军队也不能饿着肚子打两个月的仗。
此外,巨鹿之战并不是项羽一人之功。虽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好像巨鹿之战是项羽孤军奋战,实际上,《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又写道,“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这说明击败王离的并不是项羽,而是诸侯军,项羽只是击败了守卫粮道的章邯军,然后又逃回了漳水南岸,引开了章邯。
尽管如此,巨鹿之战对项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次战役,项羽的名声大振,成了各方反抗秦朝暴政起义军的统帅。在后来的分封诸侯中,有十个因巨鹿之战有功的将领被封王。这也说明了巨鹿之战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这个成语不仅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和决心,也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时候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