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转会勇士、AI技术竞争与贸易战:透视马太效应加剧的社会变革
巴特勒转会勇士、AI技术竞争与贸易战:透视马太效应加剧的社会变革
在2025年春节期间,全球发生了多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巴特勒加盟金州勇士队、DeepSeek与OpenAI的技术竞争、以及贸易战的重启。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际上都反映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趋势:马太效应的加剧。
巴特勒的巨额合同与体育明星的财富神话
2025年2月,金州勇士队完成了一笔涉及四队的大型球员交易,送出维金斯等三名球员,换来了巴特勒。巴特勒随即决定拒绝下赛季球员选项,与勇士签署一份价值1.21亿美元的两年合同。这将使他成为NBA历史上第二位年度薪资收入超过6000万美元的球员——第一位就是他的新队友库里了。
这笔交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人们惊叹于NBA球员的超高薪资;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勇士队是否值得为一名35岁球员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早在二三十年前,体育明星就比一般人有钱,但还没有钱到这个地步。迈克尔·乔丹于1996年签下的年薪3000万美元的合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没人能想象一个运动员拿到这么高的薪酬。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1996年的3000万美元恰好相当于2025年的6000万美元,也就是说,库里和巴特勒的薪酬都达到了(甚至即将超过)当年乔丹的水平。今后还会有更多球员超过这个水平,至于他们的竞技水平是否超过了乔丹……这个问题应该无需回答。
自从NBA引进工资帽制度(1984年)至今,短短四十年时间,工资帽上涨了35倍;头部球星相对于一般球员的薪酬差距,也上涨了不止2倍。综合看来,头部球星的绝对薪酬上涨了接近100倍,这还没考虑商业代言、投资等收入。我们知道,勒布朗·詹姆斯还没加入NBA,就与耐克签下了总价值高达9000万美元的赞助合同;伊戈达拉、奥尼尔等人通过在硅谷的人脉,积极进行风险投资赚到大钱,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只要一个NBA球星稍有头脑、职业生涯稍长,他就可以享受极端富足的一生。至于那些破产的NBA球员,多半是因为各种恶习以及不善理财,而不是因为收入问题。
在同一时间段,普通人的薪酬又上涨了多少呢?以美国非农业劳动者为例,从1984年至今,他们的平均小时薪酬只上涨了三倍多。这种涨幅还算可以了,但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与NBA球员越拉越大,与顶尖球星更是拉大到了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步。这是“马太效应”的一个最佳范例!
NBA球星为什么越赚越多?因为他们的天赋和才华,通过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得到了巨大的“杠杆效应”。1980年代,有线电视媒体还不太发达,流媒体更是尚未诞生;此时此刻,美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都在哄抢NBA赛事资源,转播合同每隔3-5年就会剧烈提价。何况,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幅提高了球星的曝光率和粉丝黏性,既提升了他们对广告主的议价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流量价值。最后,现代运动科学和医学的发达,大幅拉长了球星的运动寿命,使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赚钱。40岁的詹姆斯、37岁的库里还活跃于球场上,在二三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AI技术竞争与社会变革
在同一时间段,AI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与OpenAI的技术竞争引发广泛关注。DeepSeek的刺激之下,OpenAI不得不加快挤牙膏的进程,急忙发布了o3-mini大模型(而且是免费的),而且推出了面向“深度研究”任务的智能体。这些进展无疑将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所有人都承认,生成式AI将大幅减少人类的重复性劳动需求;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人类绝大部分的劳动都是重复性劳动。不仅体力劳动如此,脑力劳动也是如此,只要坐过几天办公室的人就对此心知肚明!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投资分析师、咨询顾问,这些“普通人”当中最赚钱的打工人,绝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检查文件格式、根据客户需求修改文件、发送和收集文件上。仅有极少部分文件需要“复杂的逻辑思考”,至于需要重大决策能力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且这种决策也不会由打工人做出。
直到2024年底,生成式AI的主要职责似乎还是“辅助打工人”,而不是“取代打工人”,这是由它的工作模式决定的:绝大部分大模型应用均基于即时对话,你提出了一个问题,它会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对于比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的“大问题”,例如“某个行业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以及“某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甚至“如何编写一个音乐播放器软件”,还是需要打工人将其拆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喂”给大模型,最后把大模型的回答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模型已经接管了大部分实际工作,不过打工人的居中统筹作用还是必需的。
然而,自从2024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模型推出了所谓“深度思考”功能:你可以把一个详尽、复杂的问题,连同参考资料,一股脑地扔给大模型,然后等待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给出答案。最近OpenAI推出的所谓“深度研究智能体”,其口号就是“用几十分钟(tens of minutes)完成人类许多小时(many hours)才能完成的任务”。从底层技术上看,这种模式不难实现,甚至有助于大模型厂商的算力分配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今后留给人类的任务可能仅剩下:准确全面地形容任务,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以及从事需要高度创造力的劳动。
那也就意味着“白领社会”的崩溃。这种崩溃不仅会在西方出现,也会在所有需要白领的地方出现,因为大模型不仅能节约成本,也能提升效率、降低组织内耗。这个前景让人联想到1980-2010年代西方世界的“蓝领崩溃”——大量制造业工作转移到了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总体上做大了经济的蛋糕,却严重扩大了贫富差距,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社会及文化影响。所谓“铁锈地带”的出现,以及所谓“乡下人的悲歌”,无非是这一巨大变局的注脚罢了。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与西方世界的“蓝领崩溃”是同义词。
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认为“逝去的时光不可重来”,不如张开双臂拥抱全球化;有些人则认为“昔日可以重现”,而贸易战就是一种让其重现的方式。与其说这是一个智力问题或逻辑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立场问题,因为全球化让硅谷和华尔街越来越富,却严重挫伤了铁锈地带的利益。利益受损的蓝领劳动者,虽然在媒体上发不出声音,却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现在他们找到了。
站在更高的视角,我们会奇妙地发现,过去几十年,在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出现的是“双重马太效应”:
金字塔顶端的一小撮人,包括超级文体明星、大公司CEO、成功的科技创业者,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越来越富,差距可能拉大了几十倍到几百倍。这主要是互联网普及造成的“马太效应”。
金字塔中上层的一部分人,包括硅谷的码农、华尔街的投行工作者、跨国企业的高级白领,相对于社会中下层(尤其是蓝领阶层)越来越富,差距可能拉大了几倍。这主要是全球化造成的“马太效应”。
现在,生成式AI的深入发展将造成“第三重马太效应”:白领阶层崩溃,至少是其中既没有爬到决策层、也不具备创造力的人群的崩溃。结果同样是双向的——白领阶层将与蓝领阶层越来越接近,这种事情在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甚至不用等到生成式AI彻底普及),与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则越来越遥远。大部分人其实从一开始就能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只是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罢了。例如,有人曾宣称,“大模型只冲击文科、不冲击理工科,尤其是不冲击码农。”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由技术进步导致的社会变革呢?没有简单的答案。从历史经验看,每当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出现,都会出现反对的力量、保守的力量以及顺势而为的力量。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层次看,你或许可以宣称“进步势力永远获胜”。问题在于,究竟谁才是“进步势力”——那些积极推动马太效应的人,还是那些努力促进平等的人?还有,所谓胜利,究竟是谁的“胜利”——相比起虚无缥缈的“人类社会”概念,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肯定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历史巨变的关头,我们必须坐稳扶好,积极观察形势,谨慎地做出决断。在这个科技革命主导的时代,“变”才是常态,“不变”则只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世界并不公平,今后还会越来越不公平。我们必须坚定地接受这一点,然后才能生存和成长下去。如果有人告诉你“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那么他就是在灌毫无意义的鸡汤,因为世界上大部分问题本来就解决不了。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在承认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巧妙地与问题共存,直到超越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