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传奇大匠:何海霞的艺术人生
中国山水画的传奇大匠:何海霞的艺术人生
何海霞(1908—1998),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他师从韩公典、张大千等名家,与石鲁、赵望云共创“长安画派”,在国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山水画作品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用色大胆,文化内涵深厚,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纪艺术大匠”。
何海霞(1908—1998),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何海霞隨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50年代初,何海霞辗转来到古都西安,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风光中获得了创作契机,三人共创了“长安画派”,在当时及至以后的国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称其为“鬼手何海霞”、著名画家周韶华称何氏是“世纪艺术大匠何海霞”以及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真正的中国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在长安画派中,他与石鲁、赵望云成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领军人物。”何纪争、曹湘琴更高度评介何氏的绘画是“世纪末的丰碑”。
1951年春,由重庆迁居西安。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业画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1961年,他曾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画人才。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为社会瞩目。1983年,他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其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
何海霞 青山深处有人家
何海霞的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蔚为大观。
何海霞 蜀山霜叶
何海霞 归云
何海霞 山色空濛雨亦奇
何海霞 树屋
何海霞 陕北窑洞
何海霞 春风杨柳
何海霞 村流小景
何海霞 山雨欲来
何海霞 黎寨之晨
何海霞 青山隐逸
何海霞 山村学校
何海霞 太行山居
何海霞 喜看云起
何海霞 江渚渔归
何海霞 泼墨为山皆有意
何海霞 蜀山清秋
何海霞 宋人词意图
何海霞 江天帆影
何海霞 深林茅屋
何海霞 日落林深
何海霞 归云拥树失山村
何海霞 雨过峨嵋
何海霞 晨趣图
何海霞 陕北之晨
何海霞 太华山色
何海霞的山水画作品特点,风格独特:将传统的山水画技法与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山水画的笔墨韵味,又有现代艺术的简洁明快。用色大胆:他的用色大胆而又不失协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文化内涵深厚: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诗词意境,使其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题材丰富:其作品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