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市场共识”的几点思考
对于当下“市场共识”的几点思考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一些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否真的正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美国再通胀、美联储降息、中国出口、中国房地产、中国通胀、人民币汇率以及央行入市买股票等议题,帮助投资者看清趋势,找准预期差。
一、美国会发生再通胀吗?
市场普遍认为,鉴于特朗普上台后将大幅提高关税,这将导致美国通胀率显著走高。比如,PIIE(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专注于国际经济政策研究)就测算2025年-2027年美国CPI同比增速将较基准情形分别高出1.34、0.53和0.07%。
但如果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内也发动了贸易战,期间美国对华关税从 3.1%提升17.9%至21%,而同期美国的CPI从2.07%下滑至1.71%。拆分来看,美国贸易 PPI、汇率、中国 PPI 分别分摊了 2.2%、9.2%、5.9%的冲击,美国居民部门只承担了0.6%。
美国的CPI中,住房的占比最高,达到33%,再加上交通、医疗、教育和娱乐等比重已经接近70%,也就是说核心商品在CPI中的比重较低,其影响自然没有那么大。而数据显示住房通胀目前正在下行。
另外,由于关税会影响商品的需求,会导致油价降低,反而对CPI有一定的平抑作用。而且,如果特朗普的关税和移民政策在节奏上没能很快落地,则对通胀的影响将更加有限。
二、美联储降息会放缓吗?
市场普遍预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迫使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12月底的美联储议息会议记录显示,美联储将美国PCE增速预测从2.1%上调至2.5%,海外分析一致预期2025年四个季度的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5%、2.4%、2.6%和2.5%,仍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5年将降息两次,市场普遍预期降息将发生在下半年。
然而,如果我们在第一点的分析成立,则美国通胀将超预期回落,美联储很可能会在二季度即开始降息。
三、中国出口会放缓吗?
市场普遍担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冲击中国出口。然而,在特朗普的三项主要政策中,移民和减税的重要性高于关税,预计将优先落地。考虑到共和党2026年中期选举的诉求,关税可能被保留至2026年作为选举筹码。根据共和党提交的《恢复贸易公平法案》,计划分五年对华加征关税,即落地后第180天加征10%,第2年25%,第4年50%和第5年100%。显示特朗普政府倾向于渐进式落地关税政策。
而从过往的贸易战结果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份额虽然下降,但占全球贸易总份额的比例依然稳健。很多贸易份额通过东盟、拉美等转口贸易形式进入美国。
那么基于以上,上述贸易结构可能进一步强化,同时,考虑到关税落地的节奏,中国出口商可能会加快“抢出口”。另外,从库存周期角度看,美国批发商目前处于主动补库存阶段,如果上述第二点所述的美联储降息时机提前,走主动补库存很可能延续至2025年下半年,即利好我国的出口。出口依然对2025年中国经济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
四、中国房地产会继续走弱吗?
房地产的大周期下行一旦开启,短则如美国需要8-10年,长则如日本需要30年,对于中国来说,差不多会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大的下行周期尚未结束。但这不代表期间不会有止跌甚至小幅反弹。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10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几个积极信号。30城销售面积同比增速20%左右,四个一线城市房价转涨。
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房价的止跌会有助于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贷款利率下调的配合,释放了可供消费的资金,开工的恢复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恢复,使得内需改善成为可能。
房地产的走势很可能成为2025年市场最大的预期差。
五、中国通胀会回升吗?
如果上述第三、四点的预期兑现,外加财政扩张,则需求重回上行带动通胀转正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内外需的改善将带动企业利润的上升,使得业绩改善,工资上涨,进一步促进消费,从而形成通胀的正向循环。
六、人民币汇率会继续贬值吗?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程度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连我大A都受到了拖累,也限制了国内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
美元指数上涨主要是因为其最大的权重欧元表现欠佳,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相对坚挺。
目前,欧洲经济成为全球中的薄弱环节,欧洲各国政坛也风波不断,让很多刺激政策的出台出现掣肘。德国将在2025年2月举行大选,法国则是7月之前。如果两国可以重新组建政府并顺利通过财政预算,则欧元汇率会有所缓和,美元指数届时将下行,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会顺势减小。
另外,如果上述第二点中,美联储的降息如能在上半年开始落地,则中美利差将继续缩小;如果出口继续保持扩张,则人民币汇率将有希望重回升势。
七、央行会直接入市买股票吗?
自924央行宣布启动5000亿互换便利政策以来,至今仅有两次操作,第一次500亿元,第二次550亿元。机构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执行互换便利需要央行首先持有国债。若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将推高国债价格,拉低国债收益率,与央行近期警示金融机构长端利率上行风险的做法相悖。
然而,基于央行“超常规逆周期”的基调,上层对股市前所未有的重视,2025年央行如当年日本央行一样直接购买股票ETF的可能性存在。该预期一旦兑现,核心资产及新质生产力相关标的将受益。
结语
2023年末到2024年初,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买入美债和A股是市场的“共识”,但结果是直到2024年12月底,美联储才开始降息,中债走出大牛市,美股屡创新高,A股在924之前跌跌不休。
如今,市场的预期仍处在惯性当中,认为美国经济依然强劲,通胀顽固,美元将继续强势。与之相对,市场认为中国房地产依然不乐观,出口将受阻,内需恢复乏力,对A股态度偏空。那么,这次市场的“共识”会是正确的吗?
看清趋势,保持定力会避免犯错,但只有找准预期差才能获得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