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在香港,“产”在无锡!双湾科创“共振”加速!
“孵”在香港,“产”在无锡!双湾科创“共振”加速!
大湾区与太湖湾正携手在广阔的科创海洋中逐浪前行。从前沿技术的交流到产业项目的落地,"双湾"正以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深度互联,正在为一个个科创项目的转化汲取营养、积蓄能量。产学研合作,全面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进程。
锡港深化合作:原子半导体项目落地无锡
8月26日,锡洲国际、无锡高新区、原子半导体三方签约仪式举行。原子半导体项目花落无锡高新区,这是市区联动,以投资牵引、人才政策同步支持香港"产学研1+计划"项目落户无锡的首个项目。
原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成立于香港,是一家专注于混合信号传感器设计的科创企业,拥有领先的芯片技术,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汽车、通信等领域。公司创始人袁杰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在半导体技术领域有超过20年积累,研发出20多款高性能模拟芯片。
"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配套吸引我们选择在无锡扎根发展。"原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思集表示,无锡半导体产业基础好、人才多,公司将把无锡作为生产基地,未来还将在无锡组建研发团队,有助于公司与本地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共赢。
香港"产学研1+计划"
香港"产学研1+计划"是近年来香港转型为国际创科中心的重要战略举措,计划用100亿港元支持100个以上高校团队,释放香港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促进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相关合作。
作为国联集团全资子公司的锡洲国际,积极打造无锡香港科创中心,发挥"双招双引"窗口功能,推动锡港两地的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和人才交流。无锡高新区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无锡高新区依托无锡香港科创中心,在香港揭牌成立无锡高新区(香港)创新中心,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加速推进无锡高新区与香港科创资源精准对接以及两地合作提档升级。
以深化锡港合作为出发点,锡洲国际与无锡高新区市、区两级联动,通过投资及人才政策支持推进香港"产学研1+计划"项目团队落地,其中,重点推进了香港科技大学原子半导体混合信号传感器产业化项目、香港理工大学储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等。
作为香港科创项目在无锡的"第一单",原子半导体项目同时获得香港和无锡两地的政策支持:
- 项目团队入选香港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首批支持项目;
- 8月入选了新一批无锡市"太湖人才"项目;
- 无锡高新区也将同步认定其为"飞凤人才"项目,予以人才资金支持,助力项目发展。
从今年4月首次见面,到多轮洽谈,短短4个月时间,原子半导体项目正式落地无锡高新区,成立原子(无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完成企业登记注册,成为无锡打通"孵化在香港、转化在无锡,研发在香港、生产在无锡"双向赋能路径的样本。
打造"标杆":港科大和经开区再携手
太湖湾和大湾区的每一次靠近都是在互动中产生共鸣、联系愈加紧密的双向奔赴。8月26日,"双湾融合 共创未来"锡港科技创新合作对接会在经开区海归小镇举办,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三个专业小组的20个团队,带着最前沿的技术项目来到无锡,以一次"最大规模"的出访,开启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的新一轮布局。
高校院所历来是科创资源的富集之地,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必争之地。今年1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和经开区合作共同建设的"锡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用,香港顶尖大学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和无锡的产业优势就此形成完整闭环;4月,由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团队联手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签约落户经开区,"孵化培育在外地、产业落地在经开"成为生动的现实。
科创飞地的载体已建好,经开区开始思考如何打造提升"0到1"成效的支持服务体系。8月26日,经开与香港科技大学再次携手,就锡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协议进行签约,完善"运营"这一管理模块,为优秀团队提供包括产业对接、基金赋能等在内的落地服务。
无锡日报记者观察发现,"借力"锡港协同创新中心,经开区是以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生态圈为合作切入口,推动香港科技大学"0到1"的原创性成果在锡转化为"1到N"的产业化成效。而在26日这次对接会后,锡港协同创新的外延在扩展。
"星睿云智科技利用来自'空—天—地'监测网络的专有数据和结合物理原理的人工智能气候大模型,搭建一个易于使用、有科学支撑的智能气候科技服务平台,全国首个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基地落地在无锡经开区,可否在链上形成合作?""港芯智能专为大型AI模型设计推理加速芯片与系统,可以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低功耗、高算力的计算解决方案,能否在锡争取到投融资合作,实现项目就地转化?"香港科技大学带来的20个成熟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智能系统、生命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与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游常被认为是最难跨越的"深谷",这需要院校研发更接地气,同时企业下游提升对风险的容忍度。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光廷认为,唯有上下游携手搭建好科技研发、产业转化的生态,才能变"深谷"为"挑战谷",变"挑战谷"为携手前行的"康庄大道"。
在科创交流中双向发力、在资本交流中双向赋能、在人文交流中双向奔赴。无锡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虹娟表示,立足太湖湾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科创的特色优势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功能优势,近年来经开区持续推进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创业融合发展区核心区建设:
- 在深圳南山区,经开区太湖湾信息园设立了深港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6月正式启用一期,二期将于下半年竣工,精准定位集成电路设计、装备及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通过平台资源对接和产业链协作吸引高质量生态圈资源落地经开区,已累计引进新注册登记至无锡的企业25家、对接300余个集成电路项目;
- 6月底,优必选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暨优奇智能总部项目开工。由无锡优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整合深圳优必选和天奇股份合资成立的无锡优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资源,倾力打造全市首个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以此次项目为核心,经开区聚焦"一核一圈三组团"的空间布局,拟建设人形机器人生态产业园和机器人核心部件配套产业园,建设涵盖具身本体、核心部件、生态配套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创新示范区;
- 开经贸尚贤产投基金联合国联集团下属的锡洲国际设立"无锡-香港天使股权投资基金",投向香港多所大学孵化及相关的香港本地项目,形成"技术 +产品"与"市场+资本"的有效结合。
今年7月下旬,"百万青年看祖国"无锡经开站举行。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16位学子共聚太湖湾,新质生产力和同心文化两条线路的研学寻访,拉近了锡港两地的距离……
从产业融合到科技创新、从经贸往来到人文交流,太湖湾和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合互促。而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经开区和香港科技大学聚焦"国家所需"、"湾区所向"、"无锡所长"、"经开所能",正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无锡实现产业化发展,合力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这里已然成为香港高校推动科创项目转化、无锡企业竞速全球市场的'第一站'。"港科大相关人士表示,无锡的企业政策、融资环境、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沃土,开展产学研合作,无锡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