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抽筋?血糖控制与抽筋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抽筋?血糖控制与抽筋的关系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曾深受“抽筋”困扰,除了疼痛难忍之外,半夜发生的抽筋还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造成慢性疲劳,长期下来甚至会影响血糖控制的表现。其实“抽筋”与“血糖表现”息息相关,两者会互相影响。今天就一起了解糖尿病发生抽筋的原因,以及控糖状况和抽筋的关联性。
为什么会出现抽筋?抽筋不只是因为缺钙!
“体内乳酸和电解质不平衡”容易使钙离子代谢异常,造成肌肉不正常的收缩,是引发抽筋的常见原因之一。另外抽筋大多出现在足部、腿部,并且好发于夜间躺卧、天气寒冷的时候,这是因为长时间久坐、天气冷或姿势不良等,会使下肢的血液循环不良,提高抽筋的几率。
一般常听到的“电解质不平衡”,其和体内的主要矿物质(例如:镁、钾、钠、钙)有关,当身体在运动、大量流汗、酗酒或随着年龄增加,都可能引发脱水及营养(矿物质)不足、造成电解质不平衡,因此抽筋不仅仅是缺钙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容易抽筋的五个原因
如果慢性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使电解质不平衡、血液循环不好或损害神经,这也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发生抽筋的主要原因。详细的原因如下:
- 神经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神经容易因为高血糖而受损,这会使神经支配功能不良、容易引发抽筋。
- 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导致身体抽搐、抽筋。如果发生抽筋时还出现无力、虚弱感,建议尽快测量血糖、进行治疗。
- 足部病变:如果本身就有步行困难、跛足,且在行走时容易出现抽筋,就有可能是高血糖、高血脂导致足部病变所引起的。
- 药物副作用:有些降糖药物可能会带来“低血糖”,进而引发抽筋。建议经常抽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主动询问医生和药师,了解目前用药的副作用。
- 脱水:进行生酮饮食法或完全不吃淀粉,也可能会导致经常抽筋,因为这些饮食方法会让身体轻微脱水,提高抽筋的几率。因此建议在执行特殊饮食前,要记得先与营养师讨论及评估。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抽筋?
从上述的介绍可以看出血糖表现与抽筋的相关性,因此“做好血糖管理”正是糖尿病患者预防抽筋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
- 维持血糖稳定:除了高血糖可能导致神经、血管病变而引发抽筋外,低血糖也有可能引发抽筋,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并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是最重要的,建议让血糖尽量保持在 70-180mg/dL 之间。
糖尿病患者可以佩戴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随时查看血糖变化,提前预防剧烈的血糖波动。
下肢保暖:足部、小腿容易血液循环不良,是最常抽筋的位置。建议睡觉时选择无弹力绳的厚袜子来保暖会更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预防抽筋,会用热水泡脚促进循环。但对于本身有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是危险的方式,因为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对水温不敏感、容易发生烫伤,需要特别留意!摄取足够的矿物质:平时要注意饮食中是否有足够的镁、钙、钾等,多选择富含钾、镁的深绿色蔬菜,以及牛奶、板豆腐等高钙食物。大量流汗时也别忘了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水、运动饮料。
培养运动习惯:增加身体的心肺功能、血液循环、训练肌肉平衡与弹性,都有助于预防抽筋的发生。运动时也要记得先热身、结束后做拉伸,选择合适的鞋袜和环境。
睡前伸展运动:伸展运动可以放松容易抽筋的部位,拉伸时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强度,也可以使用滚轮、按摩球、弹力带等工具辅助。
避免过度脱水:户外运动、泡澡、桑拿、发烧、腹泻等,都可能让身体出现短暂的脱水,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摄入过量酒精或咖啡因也会,建议遇到以上情况时可以多补充水分。
小提醒:当抽筋发生时,可以轻轻揉捏抽筋位置附近的肌肉、帮助放松。接着将腿缓缓伸直、稍做伸展,就能缓解疼痛。以上动作都需要缓慢进行,避免强烈的肌肉拉扯造成疼痛。
抽筋的当下除了不舒服外,也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警讯。如果发现抽筋的原因与神经、血管有关,那么未来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也会大幅提升。提醒经常抽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复诊时主动询问医生足部检查的结果,并且尽量让血糖维持在标准范围内,远离抽筋不适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