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义门陈:兄弟武进士 两广建战功
光山义门陈:兄弟武进士 两广建战功
光山县位于大别山麓、淮河之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在明清时期,全县考中的文进士达105人,在河南省位居前列。此外,光山还是一个"崇文尚武"之地,清朝时考中武进士4人,其中,陈世林、陈世读兄弟二人皆为武进士,他们分别在广东、广西任职,为国镇守边关、抵御外敌外侵,征战于沙场之上、戎马一生,建立了赫赫战功,为保卫国家边防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事迹传颂至今,为光山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色彩。
陈世林、陈世读兄弟出生于光山县官渡河畔马湾社区曾家湾,系中华义门陈麻城庄的后裔。兄弟二人生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自幼喜好武术,长期坚持习武且互相切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俩习武不仅是为了练武强身,更是为了除暴安良、保家卫国,在习武的同时熟读兵书,精通兵韬武略,为日后屡立战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中军参将陈世林
哥哥陈世林,谱名陈祖遂,字松山,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考中武举,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考中武科进士,位列二甲十七名,被钦点为三等御前侍卫,从此"一举成名,平步青云"。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六月,陈世林被朝廷选补为广西桂林营游击,并于当年十二月一日到任。在清朝时期,一甲第一名会被授予参将职位,官阶为正三品;一甲第二名将出任游击一职,官阶为从三品;一甲第三名则会被任命为都司,官阶为正四品。二甲入选者会被任命为守备,官阶为正五品;至于三甲入选者将被授予署守备职位,官阶为从五品。由于陈世林表现优异,在御前侍卫试用期满后,被"以游击用"(从三品),这是一甲第二名者才可被授予的职位。由于陈世林"年力精壮、营务明白且能耐烟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二月,两广总督谭钟麟奏请将陈世林调补为广西右江镇中军游击。
陈世林在担任游击期间,精于武艺且励志图强,统兵颇具声望。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十月,两广总督谭钟麟奏请朝廷,将陈世林升补为广西提标中军参将。至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正式下旨任命陈世林为广西提标中军参将,其间他还代理广西宾州营参将。按照清朝绿营兵制: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绿营军,一省有数万军队。每个省下辖若干镇,各镇长官为总兵,负责管理七八千绿营官兵。镇分为两三个标,标的长官为副将。每个标下辖两三个营,各营长官为参将,凡参将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全国绿营参将共有177人,其中22人为水师参将,其余都是陆路参将。
他治军严格,训练军队卓有成效,所率军队能战能守,士兵出征时奋勇向前,驻扎时亦不扰民,其所部向来被称为广西劲旅,深受提督赏识,且多次出征皆立战功。据民国《光山县约稿》记载:陈世林在担任参将时曾代理平乐副将之职(平乐位于广西东部,桂江中游;副将统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为从二品)。陈世林统兵驻守之处,遍及广西大部分地区。广西原为太平天国的发祥地,太平军失败后,广西境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颇为复杂,因此广西的边防地位极为重要,防卫与治安责任重大。陈世林对外坚决抵御侵略,对内则恩威并施,妥善处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种事务。1903年,兵部尚书兼两广总督岑春煊督办广西军务,驻扎于梧州,调集7省数十万兵力镇压广西会党起义。岑春煊认为陈世林统兵有方,作战奋勇,军务处置得力,武绩卓著,遂授予陈世林苍梧副将之职。
朝廷论功行赏时,陈世林被两广总督岑春煊保举至提督衔(从一品),记名简放总兵,并赏给三代二品封典。所谓记名,是为了在两广总兵职位有空缺时请旨简放,虽有总兵头衔却未实际任职,故而称为记名总兵。他身经百战,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荣获‘尚勇巴图鲁’封号,被授为武功将军。
陈世林因常年征战操劳,身患多种疾病,无奈返回家乡光山县调养身体。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五月二十三日,陈世林在家乡溘然长逝,享年61岁。
二、游击将军陈世读
弟弟陈世读,其谱名为祖诰,在家中排行老二,只是出生年月已无从查考。在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他成功考中武举,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又在武科进士考试中荣获二甲第十一名,被皇帝钦点为三等御前侍卫。陈世读考中武举的时间比其兄长陈世林要早三年,中进士的时间更是比兄长早了六年。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仅仅记载了其考中武举这一情况,对于他考中武进士之事却未曾提及。为了探寻陈世林、陈世读兄弟二人的历史资料,他们的第五代孙陈远富、第六代孙陈宗龙等众人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觅。特别是陈宗龙,他不仅积极参与搜寻,还为查找资料提供了许多无私的资助。就在今年,笔者有幸参与这项工作之中,并且十分幸运地于11月22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询到了陈世读武考中武进士的相关信息。这不禁让人感叹,信息化为人物史的研究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使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史料,填补方志记载的空缺之处,从而让光山县兄弟二人同为武进士且皆为将军的事迹得以呈现于世。冥冥之中,也感到兄弟二人在上天的眷顾。
陈世读在担任御前侍卫满四年之后,被‘以游击用’。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八月,兵部尚书瑞联上书朝廷,提请任命陈世读为潮阳营游击;就在当年的十月份,陈世读正式赴任。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七日,陈世读在任上因病辞世。他年少成名,却在50岁左右便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据陈远富口述,陈世读去世之后,朝廷特意派遣专人护送其遗骨返回光山,最终安葬于县城东曾家湾西侧的陈氏祖茔。至于他在潮阳任职期间有何业绩,目前尚无史料可供考证。不过,他任职之时,正值法军入侵越南,挑起中法战争之际,他必然参与到海防设施的建造之中,与众人一起抵御法军的进攻,为法军无法进攻广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光山县志约稿》记载:陈世读丁卯武举,点御前侍卫,授广东潮阳营游击,署(代理)潮州参将,历保协镇衔,在任候补。协镇,也就是协台,是副将的俗称,为武职从二品官。
三、陈家荣耀
因为战功,陈世林被授予武功将军这一荣耀称号。据1945年豫南六县陈氏族人合修的《义门陈氏宗谱·卷六》记载,其后来又被晋授为振威将军、武显将军。弟弟陈世读被授予何等官阶,目前无法考证,理应授予三品及以上官衔。
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对文武官员家属子女进行封赠荫叙,在世者称"封",去世者称"赠"。明清时期,一品官员一般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以下只封赠一代。清康熙之后的给荫制度,三品以上可以荫知州,四品以下可荫知县。按清制度,总兵为正二品,副将为从二品,参将为正三品。按照制度,陈世林被授为武功将军(从二品),其父母、祖父母可封赠二品,其子可恩荫为知州衔。《义门陈氏宗谱·卷六》记载,其父陈克贤(陈鹏举)封为振威将军。陈世林膝下育有五子,分别是陈鸿德、陈雁德、陈鹰德、陈鹤德和陈鹄德。其中,陈鸿德承蒙荫庇获得知州、五品衔,陈鹰德受荫为知州、县知事。在清末以及民国年间,他们的子孙多活跃于国家的政界、军界,或者在光山县、乡、里、保等任职,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1948年,陈世林的三子陈鹰德迁居台湾。岁月悠悠、时光流转,到了1994年春天,陈鹰德的玄孙,也就是陈世林的五世嫡孙陈远大,怀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台湾回到了祖居地曾湾寻根问祖。他怀着一颗虔敬之心,认真细致地整理高祖陈世林的坟茔,仿佛在触摸家族的脉络,感受先辈的气息。他精心挑选了优质的大块碑石,镌刻上高祖在海峡两岸众多后裔的名字,那一个个名字,犹如家族树上的片片绿叶,象征着家族的繁衍与昌盛。在竖碑的那一天,隆重的祭祀祭扫仪式盛大举行。远近的族人们纷纷赶来,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共襄盛举。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在乡里传颂着家族的凝聚力和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氏兄弟在曾家湾修建了非常气派的"将军第"豪宅,院内有着宽敞的练武场地,还摆放着诸如刀枪、石磙之类的各种练武工具。然而,这座承载着诸多记忆与历史痕迹的建筑在"文革"时期遭到损毁,如今仅留存下来一把习武用的大刀。陈氏后人的记忆中,还有武将帽、战甲、官服以及牌匾等遗物。这些遗物仿佛是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陈家往昔辉煌的想象之门,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陈家在当地所拥有的威风与荣耀。对陈氏后人来说,重建将军府,让光山县的历史名人得以宣传,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为殷切的心愿。
陈世林与陈世读兄弟二人皆为武进士,一门之中涌现出两位将军,这无疑是陈氏家族的无上荣耀,同时也是光山人民的骄傲所在。往昔岁月悠悠,两位将军已然离我们而去,恰似两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浩瀚苍穹,最终消逝不见。岁月虽然无情流逝,但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家族和后人的心中。他们的面容虽然已经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鲜活。从小立志报国、保卫边疆安宁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