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广受欢迎的人工智能公开课终于出书了!
北大广受欢迎的人工智能公开课终于出书了!
最近,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学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早在2023年5月,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就联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AI微课,首次直播收看量就过千万人次,经过重新策划和打磨,《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终于面世。
从“鹦鹉范式”到“乌鸦范式”
正如本书主编朱松纯教授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发展正朝着一个关键的趋势迈进——从“大数据小任务”到“小数据大任务”。
这一转变的核心可以通过乌鸦的故事来阐述,在某个城市,一只野生乌鸦必须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自我生存,它通过少量的数据(例如观察物体和周围环境)来解决问题。
它发现核桃需要被压开才能吃到,而在车辆经过时存在危险。因此,它学会了将核桃扔到斑马线上,等待行人信号灯亮起时安全地吃到核桃。这个过程展示了通用智能体的能力——仅凭少量数据,它能够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并最终确保生存。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与当前的人工智能范式——“鹦鹉范式”形成对比。鹦鹉范式依赖于大量数据来完成任务,例如人脸识别,它需要通过海量的训练数据来进行特定任务的学习,但它缺乏跨任务的能力,无法适应新的、未见过的挑战。与此不同,乌鸦范式的人工智能展示了一个理想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小体积、低功耗,并且不依赖大量数据来完成多样任务。
这正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即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从“小数据”中解决“大任务”。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三趋势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未有的方式改变世界,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朝着更加融合和智能的方向迈进,其核心在于技术的交叉整合、跨学科拓展以及与人类文明的深度结合。
首先,第一个发展趋势是人工智能六大领域将走向交叉融合与统一:计算机视觉(怎么看)、自然语言处理(怎么听)、认知推理(怎么想)、机器人学(怎么进行运动规划和控制)、机器学习(怎么学)、多智能体(怎么在社会中协同行为),通过交叉融合,整合统一起来。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升级,推动其不断拓展。例如,AI与认知心理学交叉形成计算认知,和脑科学结合形成类脑计算,和统计学结合形成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医疗、法律、社会科学等领域融合,产生了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人工智能伦理等新方向。同时,AI还与人文学科结合,催生了音乐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话剧等创新应用。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不仅在构建类人智能体,还需要赋予它们类似人类的价值判断,形成“U系统”(理性规范)和“V系统”(价值判断)。
这一趋势类似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东西方各自有自己的U系统和V系统,未来将形成新的规范。随着人机共存的时代到来,智能体将拥有独立的U系统和V系统,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性、人文和文化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