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願解離的人:把上下班記憶切開的《人生切割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願解離的人:把上下班記憶切開的《人生切割術》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800

随着《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内容陆续上架,这部探讨"工作"与"私人"时间界限的剧集再次引发关注。近期,劳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讨论层出不穷,例如:东京都府带头实施周休三日、亚马逊被爆对物流司机实施监控等。这些现象似乎让我们再次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同时,如何达到平衡的理想生活,而免除于受到企业压榨。

《人生切割术》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酷精准地切开了现代人内心无止境的焦躁与迷茫。在科技与大企业主宰的未来世界,人类将自我一分为二——"工作人格"与"生活人格",成为自己人生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似乎是追求效率与生活品质的最佳解方,但实际上是场对心灵的残酷实验。当我们试图以捷径逃避痛苦,是否同时失去了自我?

心灵的解离:无法回忆的过去

剧中的"切割"手术,把工作与私人生活彻底分割。主角马克(Adam Scott饰)进入办公室时,私人记忆会被抹去,只有工作相关的记忆能运作,好像不曾下班或睡觉过;而当他回到家,则完全记不起职场的一切。一生就此变成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两个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各自生活。

这种"记忆分割"宛如极端解离(dissociation)。解离是指当人遭遇创伤压力时,会将不好的记忆分割出来,使其与自我意识隔绝,产生保护机制。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认为解离后有双重意识(dual consciousness),个体的意识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仍保持对外界的认知,而另一部分则处于不为意识所察觉的状态。虽然解离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个体逃避创伤痛苦,短时间避免情感过载来保持心理稳定;然而,长期解离可能会造成情感与记忆的缺失,削弱自我认同感。

剧情暗示,马克有严重的婚姻创伤,因此他选择"自愿解离",试图回避那段痛苦的过去(影集手法让观众也处于无法得知真相的"分割"状态),解离机制看似是保护马克,长期下来,却让他在转换两种状态时,面对"工作人格"、"生活人格"留下的不同生活痕迹,产生无法将两者串联起来的割裂感,而开始动摇,质疑自我的归属与存在。

这部影集也呼应了荣格(Carl Jung)的理论,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包括"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储藏着被压抑的情感与记忆,以及尚未被意识到的心理层面。当某些情感或经历,不被个体接纳并排除在意识之外,它们便以"阴影"的形式储存在潜意识中。这些阴影并不全然负面,可能包含被拒绝的特质、被禁止的渴望与情感,与自我认同可能有着根本的冲突。荣格认为,"阴影"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回到现实,影响个体行为和判断。要达到自我实现,个体必须面对并整合"阴影"至意识中。

马克的同事欧文(John Turturro饰)的际遇,体现了潜意识与阴影的力量。他经常看到一种黑色黏液,其与记不起来的私人时间有关,这些未被意识所接受的回忆,就像荣格所描述的"阴影",有时毫无预警窜入视线扰动欧文的职场生活。让欧文开始好奇,工作人格无法触及的私人时间,是否隐藏着真正的自我?领悟到接受"切割"手术,是剥夺工作人格对自我完整的认识,是另一个人格自私的决定。

身份的裂痕:在分裂中重建自己

在信息超载的快节奏时代,人们往往难以保持自我认同的统一性,而产生焦虑。面对自我异化时想要逃避是人之常情。影集采取极端的二元化方式——"切割",试图整理人类迷失感,未料引起反效果,角色们随着日复一日上、下班的状态转换,而不断被"解离"。加剧困惑,反而激起对追求自由与身份认同的渴望,掀起两个人格的冲突。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个体的发展过程,通常伴随着角色混淆与自我探索的挣扎,这个过程是必要的,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才能稳定自我。然而,在《人生切割术》高度制度化的世界中,角色们并无机会自由探索,他们的身份认同,不是随着外在事件的刺激,藉由自我选择,由内而外形成人格,而是手术强行分割来界定。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彼此拉锯,决定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本我代表潜意识原始欲望;超我则内化了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自我负责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对立,以确保人能稳定心灵,维持正常活动。在《人生切割术》中,角色们"工作人格"的"自我"受到企业文化塑造,被严格制度所制约,不再是自我认知的延伸,"自我"无法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受到"生活人格"的本我与超我剧烈对抗,陷入更深沉的自我认同混乱。

思想的奴役:资本主义下的自我异化

《人生切割术》办公室中冷冽的白色强光与纯净的空间,如无菌手术室般整洁,带着手术台上刺眼的光线,闪动着手术刀刀芒,与"生活人格"所处的世界存在于光谱两端。无情的白色场景抹去个人色彩,井然有序的几何结构、刚硬的线条,显得大气高尚,却如无形的牢笼圈着角色。

角色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时间,都被精密计算与规范,让他们对秩序产生依赖,制造情绪隔离 (emotional insulation) 的效果。角色职场工作单纯、重复性高,每日操作鼠标将屏幕上的乱数资料,拖曳至不同的资料夹归类。高度机械化的模式,让角色的生活愈发单调无趣,拉开了与"生活人格"的距离,成为了纯粹的生产工具。

然而,人类自愿被奴役并非单方面受压迫,而是在外部暗示下,种植奴役的种子在内在悄悄萌芽。社会学家马库色(Herbert Marcuse)在《单向度的人》中表示,现代社会不仅灌输我们自以为需要的欲望,还无声无息地将这些外在的规范,内化为我们自我认同的核心。人们不再质疑体制,潜意识反而认为服从是一种必然,将顺从与自我实现划上等号。这样的内化的压迫逐渐消弥人对权力结构的抗拒,模糊自由与压迫的界限。

在《人生切割术》中,主管偶尔举办的"松饼小派对",在外界看来相当无趣,却是角色们的快乐源泉。微小的奖励,是角色职场生活中唯一的慰藉,激励他们继续在机械化的工作中寻求自我价值。这一情境与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的行为主义理论相呼应——反复提供条件性回报能强化角色对组织的依赖,角色对他人认同的社交情感需求,在极端环境中,被幼稚到有些可笑的派对取代,资本主义略施小惠,就能让他们无法挣脱精神牢笼,心甘情愿成为体制的齿轮。

自由的重建:寻找内在的重生

尽管,被剥夺认知自我的自由,《人生切割术》中的角色们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解离中,仍无法抑制本我驱动的反抗力量。在第一季的尾声,马克与其他角色终于意识到,"切割手术"扫除烦恼的美梦背后,是资本主义所编织的谎言,隐藏着不为人知控制集体的阴谋(应能在第二季解开心中的谜团)。这不仅是对外部制度的反抗,更是解开内化压迫的挑战,正如精神分析家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在《黑皮肤,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中提及,真正的自由,是突破自我认同中那些来自外界的规范与压力,并重建一个不再受限的自我。

《人生切割术》角色们的挣扎并非只是对外在体制的反抗,它更是一场寻回真实自我的探索。在高度工业化与疏离的世界中,角色每一次的抗争,都是与内心深刻对话。自由不是逃避现实换来的喘息,而是需要内在觉醒来启动,将被割裂的自我重新缝合,面对深层的心理伤痕,才能完成自我修复的手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