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惧的“癞蛤蟆”,药用价值却不容小觑
人见人惧的“癞蛤蟆”,药用价值却不容小觑
在中医学中,蟾蜍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动物,其各个部位都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从蟾酥到蟾衣,再到蟾蜍肝和胆,这些看似普通的动物器官,在中医理论中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疗效。
说起“癞蛤蟆”,总是会让人毛骨悚然地回想起,那粗糙的皮肤,长满了大大小小疙瘩的背部。其实在中医学里,这“癞蛤蟆”可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人们俗称的“癞蛤蟆”,学名叫大蟾蜍,是蟾蜍的一种,而蟾蜍则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蟾蜍实际上由26个属,分300多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蟾蜍的记载:“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小儿疳积(疳积腹大、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走马牙疳,浸蚀口鼻、小儿口疮、一切湿疮、小儿癣疮、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肿毒初起、破伤风病、折伤接骨、大肠痔疾、拔取疔毒、疔疮恶肿、一切疮毒、喉痹乳蛾、一切齿痛、破伤风附方蟾酥有毒,不宜久服或多服”。可见这蟾蜍的功效不可谓不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蟾蜍各部位的药用价值。
- 蟾酥
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及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或浅黄色液体,蟾王的蟾酥提取浆液,干燥,上色,密封保存后可以入药。主治小儿疳疾,脑疳。一又可治背部疔疮及一切肿毒。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中的国家明确禁止出境的物品。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
- 蟾衣
蟾衣,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品种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强烈饥饿情况下定期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经考证古今本草文献均有记载。其功效主要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等。此外,还有工匠使用蟾衣制成蟾衣画,这种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艺术珍品可谓世间少有特殊工艺。
- 蟾蜍肝
蟾蜍肝,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肝。其味苦、辛,性凉。主要有解毒散结,拔疔消肿的作用。主治痈疽,疔毒,疮肿,麻疹,蛇咬伤等。《医林纂要》中有过记载:“治痈疽疔毒:蟾蜍肝敷疮上,数易。” 可见其对创伤可谓起效。
- 蟾蜍胆
蟾蜍胆,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胆囊。蟾蜍胆中含有大量的高级胆汁酸和胆汁醇,这些物质都是天然药用成分,能止咳平喘也能消炎解毒。蟾蜍毒素和蟾蜍基都是能直接作用于人类心脏的重要成分,这些物质不但能提高心脏功能,还能营养心肌并能增强人体内单核白细胞的数量,对人类的心律不齐,心脏功能减退以及心肌缺血等症都有明显预防作用。
以上就是蟾蜍的药用作用了,纵然在农村司空见惯,可它的医用价值却胜过金山银山,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