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18进藏:一种向上的逃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18进藏:一种向上的逃离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31995

318川藏线,从成都至拉萨,全长2142千米,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直以来都是旅者向往之地。随着近年来旅游热潮的愈发兴起,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们高呼“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相比之下,一步步踏在318国道上的人们似乎比较沉默,目视前方,缓慢前行。在这条道路行进的过程中,拾海挣脱了自己身上的牢笼,小游和龙蛋不再受制传统的框架,而豆枝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寻求真正的平衡,向上的逃离,是他们共同的命题。

如果不用力推,等待我的将是苦难|拾海,男,26岁,云南昆明人

接受语音采访时,拾海正在219国道进行自己的第二个轮椅之旅,那边不时能传来轮毂滚动的声音。

拾海患有先天性脆骨症,无法长时间站立。轮椅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他熟悉轮椅上的每一个零器部件,就像熟悉自己的器官一样。

母亲早逝,父亲外出务工,他靠爷爷奶奶拉扯大。那时懵懂的拾海就已经察觉,自己是个“不受待见”的残疾人。

步入社会后,影楼帮工、游戏代练拾海都干过,但也只能勉强赚够生活费。他觉得自己始终无法适应别人异样的目光,在这个庞大的社会里,他更像是个边缘人。

2019年,拾海在网络游戏上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在一起四年。去到1000多公里外的城市与她相见,算是自己第一次出远门。枯萎的心好像长出血肉,在这件事情上,他想要有一个结果。

通过政府的残疾人创业贷款政策,拾海开了一家猫舍。眼前的幼猫喵喵叫着,拾海心里也满怀憧憬,赚够彩礼钱,心爱的女孩也能迎娶回家。

不料,2019年的风云突变给了他当头一棒,店里除了猫叫也再无其他热闹。从前期筹备到创业失败,往初的憧憬变成了九万多的债务。女友那边也开始不见希望,他主动说了分手。

“好像自己这辈子什么事也没做成”,极度压抑的状态让拾海的身体也开始大不如前,浑浑噩噩的日子让他无法再忍受。在他看来,进藏之前的自己,无非是一个“行尸走肉”,进藏就是要证明自己。

没有告诉谁,他就这样出发了,以手推轮椅的方式。因为不太想接触别人,大多数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路上。


拾海进藏所用的轮椅及全部行李。受访者供图

脆骨症让拾海的双腿萎缩变形,在没有皮肉组织的保护下变得更加脆弱,疼痛、发炎,是一个痛苦的循环。每走几公里,他都要停下来歇息一会,一天大概要走四五十公里。

手与轮胎频繁的摩擦,让拾海的手磨破了大片的皮肤,疼得厉害,后来又变成了厚厚的茧,下坡速度极快,纯手刹时甚至能“闻到一股糊味”。川藏线上的天气变化无常,遇到泥泞或砂石多的路段,必须带上手套,进藏76天,拾海磨坏的手套不计其数。

暴雪天时,轮椅会打滑,有时摩擦力太大,轮毂埋进雪里寸步难行。轮胎被扎,轮轴零件散架,都是常事。

人生也并不全是绝望,拾海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好心的路人。他们会在拾海前方不远处停下车,二话不说推着他向前走,又或是一捧接一捧的食物“投喂”,粗略算下来,价值达到万余元。


拾海(右一)与路人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有的藏族同胞们,会施舍进藏人钱财让他们带去拉萨,以将自己虔诚的心一并带到圣地。遇到信仰的问题,拾海不再拒绝,而遇到放下钱就跑的人,他也只能无奈收下。

到达拉萨时,拾海累计收到1460元,他一并捐进了大昭寺,寺庙回赠了一条金色大哈达。拍照时拾海面对镜头竖起了两个大拇指,哈达几乎要盖住拾海的身体,而他的脸在金色的映衬下露出白白的牙齿,笑得灿烂。

“大家好,我是拾海”,每个视频的开头,他都将镜头对准自己憨笑的脸,大声地自我介绍。出发之时,拾海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他希望自己眼里的风景能被更多人看到,“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这个群体,残疾人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拾海的视频里,大多是自己记录的画面,是川藏线上磅礴的山,朦胧的雾,一眼望不到头的蜿蜒的路,有时是白雪皑皑的冬景,又或是大片大片黄绿的稻田。在拾海的镜头下,也有鲜活的生命,有时是一只翱翔天际的雄鹰,有时是远处草地打架的两只土拨鼠。

一些旅客遇到路上的拾海,会拍下他的背影。在雨雪中,在烈日下,一个小小的身影,用力的摇摆着自己细长得与身体不太协调的手臂,一下又一下地用手搓着轮椅,坚韧中透露出倔强。

镜头转到自己,总能看到拾海黝黑的脸和露齿的笑,皮肤因高原暴晒而变得脱皮斑驳。拾海坐在轮椅上,个子小小的,视角矮矮的,他把手臂举的很高,转着圈让镜头尽可能多的拍下他眼中的世界。


拾海向镜头展示身后的藏区美景

大山大河的辽阔洗净浮华,拾海开始袒露真正的自己。喊路人大哥一起啃甘蔗,和流浪狗说拜拜,有时走开心了,会一边高歌一边大喊,遇到棘手的难事,他也是哈哈地笑着。

进藏路边有片干净的水洼,路过的车辆都会加速驰过,借此冲洗掉一路上的尘土。拾海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狠狠搓一把轮椅,让水花溅得很高,快乐得像个孩子。“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正常人想过的、正常人能过的我都想要,甚至想要的更多,所以还是想到高处去看看,哪怕结果不如我所愿。”

再遇陌生人质疑“你这样都出来旅游时”,拾海会大声回应:“我这样都不能出来旅游吗?”

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小游老师,男,29岁,河南洛阳人

用小游老师自己的话讲,骑行前的人生算得上是“白活”。

在小游老师的人生初阶段,只有学习与卷子,直到考上本科来到山东,他才算是真正走出了曾经那个小村庄。

初入大学,小游老师受朋友的影响爱上了骑行。大二便骑行进过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骑就是十年。

“无力改变的时候只能去顺从,但是我有力改变时,如果依然还是在那种闭塞的环境下去生活,就是在浪费生命。”


小游老师登顶洛堆峰。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来,青岛、丹东、洛阳等地之间都布满了他单车轮毂驶过的痕迹。骑行攀峰,是他的最爱。四姑娘山、三峰、哈巴雪山、巴朗山等山峰,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他一一用双脚丈量。对他来说,骑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去年8月,小游决定和外甥龙蛋骑行进藏,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安置好新一套装备,带着龙蛋离开了那个村子。

龙蛋今年12岁,是小游老师姐姐的孩子,和曾经的小游一样,留守于乡村。


进藏前在农村的龙蛋。受访者供图

龙蛋并不爱学习,每天早上踩点进教室,早读时张着嘴巴含混两句,也偶尔被老师叫去教室后面罚站,回家就抱着个手机刷视频。

龙蛋性格腼腆,不爱表达自己。面对记者时,他扭捏着脸红红地表示,“能出去玩就行”。

骑行第一天龙蛋就因经验不足摔车了,膝盖破了皮。新购置的单车对于龙蛋来说过于笨重,骑行十分吃力。有时骑行几十公里都找不到合适的宿营地,还要忍受烈日下的口干舌燥,这对龙蛋的身心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蹬得特别辛苦时,他会一边抓耳挠腮擦去红脸蛋上的汗水,一边皱着眉头质问到底还有几个坡道,有时还会累得一个人生闷气,不愿搭理舅舅。

小游老师则是笑着要和小龙蛋碰拳,“来嘛,喊出我们的口号,童年没有售价,龙蛋单车干到拉萨”。


第一天骑行进藏的龙蛋。受访者供图

“我不会强调这些(困难),龙蛋也就会用平常心看待,然后接受未知和困难是常态的事实。”问到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龙蛋表情羞涩,却又坚定道:“想过没说过!”

骑行不到一个月,龙蛋的节奏越来越好,甚至已经能跟上舅舅的速度。骑行小半年,龙蛋长高了十厘米。当初略带肉感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初具小伙子的模样,遇到骑友也能坦然合照,在镜头前大声地喊出今日到达的目的地。

小游老师从不说教,告诉蛋子被按喇叭不要怕,实线内就是安全区,教会龙蛋怎么看地图找服务区,怎么搭帐篷,也带蛋子领略了藏族最热闹的央勒节,途经茶马古道时给他讲以茶易马的历史。

一路上,小游老师都用着欢乐的语气不断给龙蛋打气,恭喜他又征服了一个目的地。

看到红光一片的夕阳,看到波涛的江水,看到白雾缭绕的青山,小游老师都会问起龙蛋的感受,蛋子会眯起自己的小眼睛,顺着舅舅手指的方向看去,操起河南话点点头说:“中。”世界的一切在龙蛋心里都开始有了轮廓。

“我只希望这趟下来龙蛋能长长见识,他只有看到一些东西才会知道他想要什么,然后去思考怎么得到。”

在小游老师看来,孩子的天性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把一个孩子放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表现。

虽然总是嘟着嘴一脸不满的样子,龙蛋始终没停下自己的步伐。他从开始的骑一会儿问一嘴,到后面渐渐明白了一公里是什么概念,骑行速度是多少,上下坡要怎么变速。


恰逢雪天的小游老师和龙蛋。受访者供图

后来,蛋子会在上坡的时候推车,到了平地自觉踩上踏板,该休息时便咕咚咕咚喝水,然后蹲在马路边拨弄草堆,他喜欢观察细微的事物。

现实是骨感的,户外骑行并不是一件省钱的事。各种骑行装备,一路上的吃住用,杂七杂八的登山费、交通费等等,考虑到龙蛋身体还小,很多地方也都是该花花。

小游老师带领龙蛋骑行的小半年,已经花费了超过十二万元,除去小游老师开设的户外骑行自媒体账号的收入外,依旧开支不小。“我愿意去做这样的投入,做什么事情都要投入嘛。”

别人不知道的是,这次小游老师出来的同时也带着母亲的遗像,去到各处祈福。骑行途中想起曾经与自己感情至深的母亲,他会思念得落泪。

母亲生前最担心的就是龙蛋,而如今,蛋子的成长让身边人都感到惊喜,或许他也能告诉天上的母亲,龙蛋此时此刻正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双腿蹬得起劲,骑得飞快。


小游老师拍摄的前方的龙蛋。受访者供图

进藏是自我突破的过程|豆枝,女,26岁,四川江油人

豆枝是射手座,天生的乐观主义派。高中偶然读到《我们为什么旅行》这本书,背包客们的有趣经历让“徒步”这一户外项目变成一颗种子,埋进了豆枝心里。大学接触到了在青藏高原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她更是被藏区的文化风俗深深震撼。此后,徒步进藏一直是豆枝心里的愿望。

奈何现实不尽如意。豆枝毕业后,她进入游戏传播公司做商务对接。尽管每日有固定的上下班机制,但业务繁忙的那几个季度,豆枝仍得不停加班。

电脑前的久坐让豆枝身心俱疲,工作不到两年,她患上了腰肌劳损,并伴有频繁的肩周炎。最透支的一次,她一直加班到了凌晨5点,彻夜的通宵让她感到心悸,心脏扑通扑通的声音似乎拉响了身体的警铃。那一刻,她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豆枝剪去花重金烫的法式卷,换成了短短的直发,和老板请了四个月的假。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磨灭了豆枝的热情,想起最初的梦想,她决定要去实现。


整装待发的豆枝。受访者供图

于是豆枝决定徒步进藏。身边几乎没有赞同的声音,朋友们并不看好这件事,父母也直言自己的女儿是个疯子,明明有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又何苦去大山里面找苦吃。但豆枝觉得,他们的意见不重要,“我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

即使出发前有进行针对性的身体训练,也查足了各种徒步攻略,豆枝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她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密码都告诉了妹妹,同时还从网上下载病历单伪造了一份艾滋病和梅毒的感染证明,以备不时之需,“其实我也没底气,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走,走多少天”。

豆枝和驴友们一起出发,团队共8人,走到最后只剩下三个人,豆枝是其中唯一的女生。


豆枝(右二)和同行的七位驴友。受访者供图

艰苦与忍耐是路途中的真实底色,豆枝记得那次自己穿了一双不太合脚的鞋,鞋舌顶在脚背处。几十公里的路程里,每走一步,摩擦的疼痛便加剧一分,伤口处红肿渗血。脚底也长了几个钻心疼的水泡,似乎再多走一步都会被疼痛吞噬,豆枝再也无法忍受,“我当时就蹲在地上崩溃痛哭了”。

在麻木和枯燥的环境下,消化负面的情绪也是一种考验。身心俱疲时,极大的运动量会加速情绪的释放,有那么几次,豆枝一个人走在队伍前方,默默地擦着眼泪,回想着自己从小到大的不易和一路走来的艰辛。

但当曾经那书本里极具吸引力的文字变成眼前触手可及的一草一木时,豆枝觉得此刻她是无比自由的。成群的牦牛,可爱的热情藏族小孩,蜿蜒盘旋的天路十八弯,还有远处若即若离的雪山。

印象深刻的是偶遇的彩虹,“那条彩虹很大很清晰,好像就在我的面前,熠熠生辉”。


豆枝与彩虹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更多的感受,在恢复两点一线的工作后开始汹涌。最初,豆枝并无过多的心得,只是觉得自己好像完成了一件事,后来进藏之旅才开始慢慢地在她心中开花结果。

曾经的豆枝总是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缺点,有什么兴趣爱好。大到几乎没什么职业规划,小到工作之暇不知道要做什么。她有时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思绪会飘到别处,突然就觉得眼前的生活很没意思。长期自我认知的匮缺成为了她终日焦虑、惶惶不安的原因。

在进藏路上,她逐渐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意识到自己也同样有着坚持不懈和勇敢的品德。人生只有去突破才会有新的收获,就像她没有给自己设限,所以她走到了布达拉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