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层到4层:一个真实的居住体验对比
从27层到4层:一个真实的居住体验对比
在买房时,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建议:"既然选择了高层,就一定要往高了买,否则就没必要买高层。"然而,这样的建议真的靠谱吗?一位网友用自己从27层搬到4层的真实经历,为我们揭示了高层与低层住宅的优劣。
相信很多人在买房时,都听过销售这么一句话:"既然选择了高层,就一定要往高了买,否则就没必要买高层。"
对,5年前我就是这样被"忽悠"的。满怀憧憬地买下27楼的房子,本以为高处不胜寒,没想到入住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有点大。再后来受不了种种不便,我又搬到了人人都不愿住的4楼。谁曾想,4楼的居住体验竟然比27楼好!
说到当年为什么选27层,除了被销售的一番花言巧语蛊惑,也有我自己存在误区。
销售吹得天花乱坠,说楼层高采光好通风好,视野又开阔,简直是人间仙境。我当时也觉得住高层噪音应该会小一些,蚊虫应该进不来。买都买了,美滋滋地准备当"空中飞人"。
可搬进去后,真相却和想象大相径庭。北向房间采光永远跟不上,蚊虫照样光临不请自来。最要命的是,小区在城市边缘,周围全是在建工地,噪音比楼下还大。这一刻我才发现,原来高处也并非想象的那般静谧美好。
住了几年后,终于受不了了。除了噪音,还有一系列高楼层的专属烦恼。
其一,电梯问题多。早中晚三个高峰期,100多户人挤两部电梯,跟打仗似的。遇到电梯维修或者停电,27层的路得原地爬,要不就绝望地等电梯,感觉自己快变成候鸟了。
其二,水压忽高忽低。住高层最怕遇上用水高峰,因为水压会忽大忽小,洗个澡都提心吊胆,生怕水忽然变冷。这种感觉,住低层的人恐怕难以体会。
更可怕的是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27层的人逃生无门。每次想到这,心里就很没底。
于是,我做了个看似"逆流而上"的决定——搬到4楼。刚开始亲朋好友都觉得我疯了,4楼不就是"潜在中奖楼层"吗?干嘛不趁机换个更高的。
但搬过来后,我发现4层其实好处多多,之前的担心都是空穴来风。
首先,4层的房价比高层低了不止一点点。同样的总价,4层能买到大面积,省下的钱正好够装修。刚需家庭买房,性价比才是王道。
其次,出行非常方便。我现在想出门,下楼30秒就走到单元门口,不用像以前那样预留10分钟去等电梯。遇到电梯满员的情况,我就徒步爬4层,当做锻炼了。
噪音问题也比想象的小。我特意选了个南北通透的边户,噪音比之前小了很多。原来4层有楼体和绿化带做阻隔,比26层安静太多了。
通风和采光虽比不上高楼层,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只要户型选对,体验完全OK。
几个月下来,我越发庆幸当初的选择。同样的总价买到了更大面积,装修还省了一笔,多出的钱全用来提升生活品质了。爸妈来我家做客也很放心,不用担心他们爬高楼。
反观朋友圈里买了高层的朋友,几乎个个都在吐槽电梯难等、遇火灾危险系数高,搞得我一度怀疑自己买错了楼层。
现在我算是明白了,买房不能盲从"层高论",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那些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刚需家庭来说,有限的预算锁定了面积,选4层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高楼层和低楼层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是要按自己的需求来,不要被销售或舆论牵着鼻子走。毕竟,好房子是住出来的,不是听出来、想出来的。
切忌盲目攀比,要为生活而选择。住得舒心,住得开心,住得有品质,才是硬道理。就像我从27层"楼飞人"变成4层"小确幸",生活质量不降反升。
对于那些还在纠结买几楼的朋友,我只想说:层数并不能决定居住体验的好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