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动性管理:概念、价值与实施方法
企业流动性管理:概念、价值与实施方法
企业流动性管理是确保资金支付能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通过主动管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企业可以优化现金流转、加速应收账款回收、合理配置短期投资,并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内容、实施方法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一、流动性管理是什么
企业流动性管理旨在确保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主动管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来达成这一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
- 流动性需求预测:预测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需求。
- 现金管理:优化现金流转,合理确定现金储备量。
- 应收账款管理:加速应收账款回收,减少资金占用时间。
- 短期投资管理:通过短期投资获取收益。
- 债务结构管理:优化短期和长期债务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
- 流动性风险管理:评估并防范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 流动性指标监测:建立流动性分析和评价体系,监测流动性指标。
二、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流动性管理
2022年1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将流动性风险列为需重点防范的四大风险之一,强调流动性管理在司库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可预见的资金周期内“消峰去谷”,以更平稳的收支曲线支持日常运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稳定。传统的流动性管理主要围绕资金计划展开,通过详细的时序排布预测未来的资金盈余。尽管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金集中兑付的风险和长期闲置的问题,但它无法深入分析企业整体的资金结构,也无法从管理角度进行长周期的流动性干预。
三、流动性管理的价值
将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明细和资金运营数据纳入流动性管理,是构建司库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创新。某一级央企通过这一方法,成功实现了流动性管理的优化。
该央企以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明细和财务公司的自营业务为管理重点,将流动比率作为核心管理指标,通过内置模型从预测和实际情况两个方面进行精确计算。通过对比测算结果与预设阈值,分析集团整体流动性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流动性应对策略或资产配置建议。财务公司的流动性管理岗位人员根据系统模型提供的结论,向成员单位提出资金计划调整建议,向集团职能部门提出具体的资金运营建议。所有调整建议在实际执行后,可以通过模型进行回归测试,验证调整的有效性,实现业务的闭环管理。
结合财务指标控制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不仅能帮助企业从每日资金盈余的角度进行头寸安排,还能通过分析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明细和资金运营业务数据,穿透资金结构,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应如何进行流动性管理?
- 确定流动性管理指标
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资金运营主体(如集团财务部或财务公司),明确需要监控的核心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存贷比、息税前利润等。基于历史经营数据,确定每个指标的合理阈值,作为流动性监控的参考标准。
- 数据分类
分析关注的财务指标,确定影响每个指标的因素,并对输入数据(如资金计划明细、资金运营业务台账等)进行分类,将其对应到指标计算的影响因素中。
例如,如果财务公司是资金运营主体,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财务公司的自营业务中,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短期内到期的同业存单、定期存款等计入流动资产;同业拆入和吸收存款等业务计入流动负债。
- 计算指标偏离度和业务调整规模
基于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明细和资金运营主体的业务记录,计算未来各项财务指标的预期值,并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偏离度。基于此,推算为达到财务指标要求,各影响因素需要调整的规模。
例如,假设根据计划和自营业务数据测算的流动比率与预设阈值的偏离度为 -3%。如果流动资产保持不变,流动负债需要调整的规模为:当前流动负债总额 - 当前流动资产总额 / 3%。
- 测算调整
根据指标计算得出的调整规模,结合预设的数据分类,在特定工具中对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明细和资金运营业务进行调整模拟,并实时测算,以确认调整方案的可行性。
- 主动干预
通过系统工具的测算模拟,确定资金计划明细和资金运营业务的调整目标,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要求相关单位按要求调整资金计划,指导职能部门进行资金运营业务的补充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