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应用探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应用探索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hemicalbook.com/SupplierNews_580490.htm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将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这项技术在医学研究、病理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抗体选择、孵育过程、二抗作用、抗原修复、组织切片烤片、DAB使用、非特异性染色问题的应对以及切片洗涤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是当代医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基石在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以及随后的显色过程。这项技术包含了一系列精细的步骤,虽然初学者能够较快掌握其基本操作,但要想达到精通并获取高质量的染色结果,却并非易事。

如何精选抗体以确保最优染色成效?

抗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它们均通过与抗原上的特定区域——抗原决定簇进行识别而发挥作用。

诚然,单克隆抗体因其卓越的特异性而备受推崇,能够精确无误地标记目标蛋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若组织固定或抗原修复环节处理不当,可能会破坏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进而引发假阴性结果。此外,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条件,如反应体系的环境和pH值等,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不能一味地依赖或迷信单克隆抗体。

相比之下,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更多的抗原决定簇,展现出更广泛的识别能力。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当单克隆抗体无法有效识别抗原时,多克隆抗体或许能够力挽狂澜,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相对较弱,这是其不足之处。

如何有效掌控染色中的抗体孵育过程?

抗体孵育是染色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其中孵育时间与抗体的浓度密切相关,通常呈反比关系。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时,确保孵育时间的恒定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时间上的波动都可能显著影响整体染色效果和染色强度。特别地,随着孵育温度的升高,这种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

目前,许多抗体供应商提供的抗体均支持在4℃条件下过夜孵育或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孵育。这两种孵育方式均可行,但关键在于,对于同一项研究而言,为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所有指标应采用相同的孵育温度和时间,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抗于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关键作用是什么?

在免疫组化染色流程中,二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对于确保染色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不同厂商生产的二抗,其效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已通过统计学研究得到证实,具有明确的科学意义。鉴于免疫组化实验本身包含多个复杂步骤,其重复性相对有限,因此,选择高质量、高效价的二抗显得尤为重要,以尽可能提升实验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如何精准控制抗原修复过程?

抗原修复的质量是免疫组化染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抗原修复方法多样,如微波炉法(操作简便但染色强度较弱,存在假阴性风险)、高压锅法(染色效果显著但可能导致切片脱落)、水浴法(使用频率较低,步骤繁琐)等。尽管目前尚未有统一理论全面阐释抗原修复机制,但有一种解释较为直观易懂:甲醛固定会导致抗原间发生交联,而修复过程则能解开这些交联,使抗原结合位点得以暴露。然而,甲醛固定所引发的变化及抗原本身的复杂性远超此解释。

在进行抗原修复时,需关注两大要点:一是确保修复液加热至95℃-100℃,并维持此温度约15-20分钟;二是让切片在修复液中自然冷却至室温,避免使用冷水急剧降温,且修复液不宜回收使用。

以下介绍两种修复方法:

常规高压修复法

切片经脱蜡入水后,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随后置于高压锅中修复10分钟;修复完成后再次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最后用PBS漂洗3次,每次2分钟,即可继续后续的免疫组化步骤。

组合修复法

切片脱蜡入水后,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接着用3%过氧化氢孵育约5分钟;再次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随后将切片置于0.01%枸橼酸钠溶液(PH6.0)中,使用微波炉加热至98℃,进行微波热修复15-20分钟,以增强胞膜和核膜的通透性;待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用PBS漂洗3次,每次2分钟;接着用1%胰酶(PH9.0)在室温下孵育15分钟,以消除甲醛固定对抗原的负面影响;最后用PBS漂洗3次,每次2分钟,即可继续后续的免疫组化步骤。

组织切片烤片应持续多长时间为宜?

当采用阳离子防脱玻片进行制片后,将切片置于55-60℃的温度下烤片1小时,能够有效确保抗原活性的良好保持。若使用常规玻片,则可能存在脱片的风险,因此更推荐使用阳离子防脱玻片。据病理技术专家的测试结果显示,若烤片温度过高(超过60℃)或烤片时间过长(如过夜烤片超过16小时),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抗原的免疫活性。因此,合理控制烤片时间和温度对于保持抗原活性至关重要。

DAB使用的关键注意事项有哪些?

尽管有些人可能忽视了DAB的重要性,但实际上,DAB在免疫组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最终的染色结果。对于有过免疫组化操作经验的人来说,都深知DAB显色时间的长短对染色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会采用即用型DAB试剂,这种试剂通常由DAB浓缩液和DAB稀释液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且需要现配现用。其中,DAB浓缩液一般由DAB粉末和Tris缓冲液精心配制,为了保持其稳定性,建议将其存放在-20℃的冰箱中,并确保避光保存。而DAB稀释液,其主要成分为0.3%的过氧化氢,由于该成分见光易分解,因此同样建议避光并在4℃条件下保存。综上所述,正确使用和储存DAB试剂,对于确保免疫组化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如何应对免疫组化中的非特异性染色问题?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非特异性染色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它可能对我们的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目的蛋白染色较浅时更为突出。在排除了切片过厚、染色过程中切片干燥、DAB过度显色或洗涤步骤不充分等常见原因后,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策略来解决非特异性染色问题。

对于进行肝、肾或肿瘤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内源性生物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为了减轻其影响,可以尝试延长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孵育时间和血清封闭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非特异性染色。如果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排查。首先,可以尝试用PBS替代二抗或三抗进行染色,以排除二抗或三抗导致的非特异性染色。其次,可以尝试更换抗原修复方法,因为抗体说明书中的建议仅供参考,在必要时我们可以灵活变通,比如将原本使用的PH6.0修复液更换为PH值更高的修复液。

此外,对于存放时间较长的蜡块或切片,它们更容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在这种情况下,使用PH6.0修复液可能比使用PH9.0修复液更为有效。

切片洗涤有哪些实用技巧?

切片洗涤是免疫组化实验中一个耗时较多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漂洗切片”并非指直接用水流冲洗切片,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切片脱落。正确的做法是将切片浸泡在PBS溶液中。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洗涤并缩短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引入微量振动台,将切片置于台上进行漂洗,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洗涤效率。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可以尝试使用ELISA平板振动台或常规的平板摇床来辅助切片洗涤。

请介绍一种高效的冰冻切片修复改良方法?

在常规修复方法之外,这里分享一种从专业书籍中获得的改良冰冻切片修复技术。首先,按照标准流程制作冰冻切片;随后,将切片进行漂洗,并在室温下用过氧化氢避光孵育大约10分钟;接着,用去离子水对切片进行3次漂洗,每次持续2分钟;之后,使用PH值为6.0的修复液,通过微波法进行3次重复的修复处理;接下来,用BSA对切片进行20分钟的封闭;然后,将切片与一抗孵育30分钟;再与二抗孵育20分钟;最后进行显色反应。这种改良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染色效果,还能有效缩短整个染色流程的时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