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坐骨和耻骨的解剖特点及髋部触诊
简述坐骨和耻骨的解剖特点及髋部触诊
本文详细介绍了坐骨和耻骨的解剖特点以及髋部触诊的相关知识。文章内容专业且详细,包含了多个解剖结构的具体描述和触诊方法,配有相关图片,对于学习人体解剖学和临床触诊技巧的人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坐骨
坐骨的内侧较为平滑,是小骨盆侧壁的一部分,并且有闭孔内肌附着。
坐骨的后部是髋关节囊的附着区域,其下方有一个宽阔的闭孔切迹。
坐骨上支的前缘界定了闭孔的后边界,
坐骨下支的前端则与耻骨下支相连。
坐骨结节是坐位时支撑体重的关键部位,外观呈卵圆形,内部结构为三角形,骨质较为粗糙和厚实。股后肌群,包括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和大收肌坐骨部,都起源于此,这些肌肉主要负责屈膝和伸髋的动作。由于这些肌肉的牵拉作用,坐骨结节可能会形成牵引性骨骺。除了这四块肌肉外,股方肌也起始于坐骨结节的外侧缘,而内侧缘下部则是骶结节韧带的附着点,闭孔内肌腱通过此区域,表面较为平滑。在肌腱和骨骼之间存在滑膜囊,参与形成坐骨小切迹。
坐骨后缘有一个向后突出的三角形坐骨棘,是肛提肌、尾骨肌、上孖肌和骶棘韧带的附着点,也是坐骨大孔和小孔的分界标志。
耻骨
耻骨体和耻骨支附近是五个股内收肌的起点,它们向下延伸。
耻骨上缘也是腹直肌的止点和锥状肌的起点。
耻骨上支下面有闭孔沟,闭孔血管和神经通过此处。
耻骨上支上缘较薄,称为耻骨梳,有腔隙韧带和反转韧带附着,耻骨梳向前延伸至一个隆起部分,称为耻骨结节,是腹股沟韧带的内侧起点。
耻骨支夹角即耻骨上支和下支之间的夹角,在男性中较大,通常呈直角,而在女性中则较小,呈锐角,这个角度有助于区分性别。在坐位时,虽然体重主要由坐骨结节支撑,但耻骨体和耻骨弓有助于固定坐骨结节,防止其向内或向外移动。在站立时,尽管体重通过髂骨传递到股骨,但耻骨上支和耻骨体可以作为一个支撑点,防止两块髂骨向内靠拢,这在某些方面类似于锁骨的功能。
髋部触诊
髂嵴
髂嵴的弯曲度和厚薄可被触知:
·前弯曲凹向内侧。
·后弯曲凹向外侧。
·一个向上的突起,其最高处大约在两个端点的中间。
髂嵴两端之间能触知其不同的厚度,其重要的结构是在前弯曲最高处的髂嵴结节。
为了感知整个髂嵴,用拇、示指钳状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来回触诊。髂嵴覆盖髂骨上缘的外侧唇和内侧唇。
●附着点
·髂嵴前部附着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以及阔筋膜张肌。
·髂嵴后部附着有背阔肌、腰方肌和骶腰或髂肋肌。
髂嵴结节
髂嵴结节位于髂嵴前弯曲的最高处,自髂窝向外突出。触诊髂骨上缘厚度,可用拇、示指沿髂嵴从前向后触诊。
注:如图所示,检查者示指所触及的结构即是髂嵴结节。
髂前上棘
髂前上棘位于髂嵴的最前部,极易触及。检查者将其挟持在左手拇、示指之间即能清晰显示。
●附着点:此结构的外侧面有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附着。
髂前下棘
髂前上棘下四横指、无名大切迹下端处检查者手指下可感知的致密结构即为髂前下棘。此结构个体差异较大。被检查者前屈骨盆可使触诊此结构更容易。
●附着点
·股直肌腱附着于此。
临床如果触诊感知此结构过于突出,要考虑股直肌钙化(影像学可确诊)的可能。
髂后上棘
髂后上棘朝向骶髂关节,在体表是一浅的凹陷,其大小因人而异。在髂嵴的最后端可触及髂后上棘,继续向下是髂骨后缘结合处,该处有一浅窝,正是髋小切迹的位置。
无名小切迹和髂后下棘
无名小切迹位于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之间,是上述两者之间的结构,距后者约两横指。前屈和后伸骨盆有助于定位。
髂后下棘位于耳状面的后端。距髂后上棘两横指处,即可触及髂后下棘。嘱被检查者做前屈和后伸骨盆的运动更易触诊。
俯卧位触诊髂后下棘:另一种技术手法
只要沿骶骨的外侧缘至它与髂骨的连结处,在此水平即可感知髂后下棘。
注:此结构的上方正好是无名小切迹。
坐骨棘和坐骨小切迹
坐骨棘
被检查者侧卧、屈髋。先定位坐骨结节,然后向上触摸至坐骨小切迹。触诊时,两手指置于坐骨结节处皮肤,移动皮肤滑向坐骨小切迹(使皮肤在皮下组织上移动)。坐骨棘即位于切迹的近侧端。注:臀大肌必须放松。此结构恰好是闭孔内肌水平。
●附着点
·上孖肌附着于坐骨棘的外侧面。
·骶棘韧带附着于坐骨棘的尖。
坐骨小切迹
首先用两指触诊定位坐骨结节。能感受到它上方有一个朝向骶骨的凹陷,此结构恰好是闭孔内肌水平。
臀大肌必须放松。有时更好的体位是微屈髋,如此臀大肌不紧张,能更好地透过臀大肌块感知坐骨小切迹。注:此结构位于坐骨棘和坐骨结节之间。
俯卧触诊坐骨棘和坐骨小切迹:另一种手法
首先识别坐骨大切迹远侧部,保持手势不变接触所触及结构,不移动皮肤上的手指,做上下的往复运动,即可感知手指下的致密结构,此结构即坐骨棘。坐骨小切迹是坐骨大切迹和坐骨棘的延续,它同样可以沿着坐骨结节上极至坐骨棘去触诊。
注:如左图所示,此触诊手法由单手完成。
坐骨大切迹
首先,用双指触诊定位髂后下棘,靠着臀部髂窝。然后,直接向下即坐骨大切迹和骶骨外侧缘。
注:坐骨大切迹宽而深,位于髂后下棘和坐骨棘之间,它在臀大肌的深面。要注意,它的凹陷向后,通过此凹陷的有梨状肌和坐骨神经,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伤及神经。
俯卧位触诊坐骨大切迹:另一种手法
检查者的手指放在放松的臀区,寻找一个锐利的直线边缘。注:如右图所示,此触诊手法由单手完成。
坐骨结节
坐骨结节呈椭圆形,其后上端粗大,下端狭小,沿髋骨下缘延伸,髋关节屈曲使其接近体表,能更好地触诊。也可以取俯卧位,在臀襞中点可触及坐骨结节。
注:坐位时,人体的重心通常落在坐骨结节上。
●附着点
·下孖肌附着于坐骨结节的上极,恰好在骶结节韧带附着处的上外侧。
·坐股肌群(腘绳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附着于此。
·大收肌附着于此。
·骶结节韧带附着于坐骨结节的内侧缘。
临床
坐骨滑囊炎:触压坐骨结节可引起疼痛加剧。坐股肌群(腘绳肌)的腱性病变:触压这些肌腱能引起疼痛,测试这些肌肉能发现肌力不足和疼痛。伸展这些肌肉同样会引起疼痛。坐股肌群(腘绳肌)肌腱断裂:非常罕见。触诊手指下能感觉到肌腱附着处的缺口,屈膝的肌力测试可发现肌力严重不足。
髋骨下缘
髋骨下缘在坐骨结节和耻骨下支内侧的最前部之间。
髋骨下缘包括两部分:
·前部:与对侧骨的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耻骨联合。
·后部:粗糙,由两个唇(内侧和外侧)及一个间隙组成。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看的内容,请积极私聊,要求尽量具体一些;比如说对于一个疾病包含临床体征、损伤机制、临床查体、辅助检查技巧、鉴别诊断、相关治疗方案等等几个方面,可选择其中一两个方向。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让我们共同进步。
(上文供大家学习和讨论,若文中出现错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谢谢各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