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毒的解药: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愤怒情绪的产生与调适
嗔毒的解药: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愤怒情绪的产生与调适
导读: 嗔恨心是很多人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它不仅会损害人际关系,还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嗔恨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四个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烦恼:不论是学佛之前还是受戒之后,嗔恨暴虐心很重,被别人恶意激怒后很容易恶口,继而与对方互骂,有时脑海中会浮现与对方打架的场景,甚至憶想用残忍的手段和方式去伤害对方。但每次生气过后,又很后悔,因为生气的过程中总会伤及无辜,而生气产生的行为会让原本就棘手的事情更难解决。
我们都知道嗔恨是不善的,发怒是有害的,但是为什么就控制不住呢?
因为发怒会让你产生爽感和快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们对事物的掌控感,以及生理激活带来的兴奋感有关。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会采取行动来表达被威胁的不满或反抗不公正的对待,这种行动可以给人一种掌控全局的错觉,特别是在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影响结果或惩罚那些激怒我们的人时,这种掌控感是短暂快乐的来源,所以我们情难自已的发怒了。
有时候愤怒爆发的契机并不是一个值得发怒的大事件,而是许多负面情绪的累积,当它累积到我们承受的临界点时,最后一件小事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当我们看见某个人突然爆发时,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惊讶于他为何因一件小事就破防了?在听他叙述长期的遭遇或者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才会理解,原来这件小事只是导火索,点燃了他长久以来累积的怨气。
有时我们看见两个人交谈了一会就吵了起来,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不会在一开始就大吵特吵,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针锋相对中,矛盾慢慢升级,情绪慢慢积累最后才爆发。
人的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当人们无缘无故地受到对方充满敌意的质问时,很容易因为对方的无理而发火。这时被质问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让人愤怒的是莫名其妙的敌意,这让他觉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注意,很多时候引发嗔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另一份嗔心引起的共振。
嗔心会引发厌恶和各种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在巴利语中直译(嗔患或厌恶)patigha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产生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嗔恚是最难以控制的,它往往可以用爆发来形容,而他的后果也经常被人们用“火烧功德林”来比喻。如何消灭嗔心是很多人急于解决的问题。
其实想改掉这个恶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修习慈心
凡夫的心是善心与不善心的交替,当有善心的时候,就不会有不善心;当有不善心的时候,善心就很难生起。所以要对治嗔心的习气,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善心的力量,把慈心融入生活中。在遇到不善缘、生起不善心之前,我们就要经常练习慈心,而且尽量去保持。无论看到任何生命都为他祝福,这样就会持续地累积慈心的力量。如果我们有善心的力量支持,当出现不可喜的所缘时,我们至少不会像镜子一样马上反射回去,而会有一个缓冲与抗衡。每天早上,不论我们打坐或者上殿发愿,对任何生命都以慈心祝福,并尝试把慈心从禅堂、殿堂中带出来,运用在生活中。这样可以对治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嗔心习惯,慈心是对治嗔心最简单、最管用的方法。
实践时,我们难以对讨厌的人散发慈心。即便在理论上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但是这依然不能改变我们讨厌他、想远离他的事实。我们对自己的保护让我们拒绝去爱曾经伤害我们或者将来会伤害我们的人。但是要知道,伤害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当我们觉得谁对我有意见、谁可能伤害我的时候,事实却并不一定是这样,这些负面情绪——如担忧,恐惧、厌烦的来源可能只是“我这样觉得”。
二、祛除对抗、排斥性思维
许多人可能未意识到对抗、排斥性的惯性思维会如何逐渐损害自我的身心。一个人养成对抗、排斥的惯性思维,就会持续制造更多的逆境和不善业。当我们发怒或者对他人产生不满情绪时,对方可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这种有害的情绪却持续地伤害着我们自身。当我们看见他、想起他、谈及他时都会引发这种负面情绪;而在我们备受煎熬的时候,对方却可能毫无所觉。这种情绪的产生只是伤害着自己,促使我们产生不善的心所并展开行动:用语言、表情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向朋友、同事、领导表达我们的不满和愤怒,并试图通过给讨厌的人造成不好的人际关系、阻挠他的事业发展来让他痛苦。掌控欲的假象让我们自欺欺人的产生爽感,而事实是他人的业力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施为有什么改变,反而会让我们造作恶业,并让更多人了知我们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等恶劣的特质。当你滔滔不绝的数落别人或说人闲话时,听者却可能在担忧是否在哪天,你也会如此评价或者谈论自己。所谓的掌控欲其实并没有掌控别人,愤怒也并没有对别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排斥性的思维却让自己树立了很多假想敌,让自己在疑神疑鬼的同时,驱动身口造作恶业。
三、降低想象力
很多时候,让我们愤怒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有时因为别人一个无意义的眼神或动作,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便编造一个和我有关的、对我有害的憶想。然后把这个憶想的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最后顺理成章的就产生了愤怒的情绪。例如,我们看见一个人眯着眼睛看自己,或者一位熟人没有回应自己的微笑就从身边走过,有人就会认为对方在藐视自己或者产生其他负面的认知,然后愤怒不已或者独自emo。殊不知对方只是因为近视眼没戴眼镜,或专注走路没注意周边的情况仅此而已。少一些联想,少一些烦恼,认真的观察才能戳破自己用想象力编织的假象。
四、保持正念、深入观察
想祛除嗔怒,提升心的品质是最重要的事。心是一切的引导者,而善塑人心的方法莫过于修习念处。佛陀说:你们要保持正念、正知,观照每个生起的现象,作自己的守护者。如果我们不能在愤怒或者厌烦的情绪生起时以正念观照,它便无法阻止烦恼的侵袭。一旦我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就要立刻观照自己的每个感受:观察情绪的生起、变化、加强、衰弱、转变等等。某种情绪并不会恒常的以一种强度维持一段时间,它是无常变化的。愤怒不只是一个心里过程,伴随它的还有身体的变化——呼吸的粗重、急促,身体肌肉的抖动、心脏急速的跳动、体温的升高、眼睛的充血、表情的扭曲。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愤怒的外貌,他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快感,而是身体种种丑陋的变化和产生严重后果的行动。如果我们不能观察情绪本身和它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变化,那么在错误的感觉如“爽感”“兴奋”等的带领下,身体和嘴巴会不通过大脑就直接输出,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如果我们没有截断烦恼的相续,没有驻足观察我们的心念,调整我们的心念,那么生命只是一个个相似的轮回。我们会发现,爱生气的人总是生气,看什么都生气,谁也劝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甚至你去劝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站在他的对立面,转而去生你的气;当你离开,又因为你没有继续安慰他而继续生气。他是那么容易专心致志又毫无差别的生气。而有些人却总是很理智,甚至当有人跳脚骂他的时候,他也会莞尔一笑,毫不在意,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如何简单快速的安抚这个愤怒的人并处理令他愤怒的事。
其实只要你注意到自己在发怒的时候,你的怒火就已经熄灭了一半。矛盾双方只要有一方能够在负面情绪出现时注意到它,并且及时化解或不让它积累,那么就算有一方已经怒不可遏了,双方的矛盾也不会继续激化,火药味也会减少很多。
面对愤怒的人,如果回应以愤怒,那么这种行为比愤怒本身更为有害;面对愤怒能保持冷静不以愤怒回应的人,意味着他能够克服最为艰难的挑战。彼此的仇恨就像拔河的绳子,只要有一方放下,那么另一方也不会抓住绳子不放。我们争取做仇恨拔河中先放手的人,因为胜负易分,恩怨难消。在社会互动中,以平和回应冲突,可以减少问题的扩大,甚至转变为积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