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的忠告:重要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融入社会。︱德科未来城市
伊东的忠告:重要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融入社会。︱德科未来城市
屋顶书单No.009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日] 伊东丰雄 著 李敏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58.00
永不固化的建筑风格,是大众对于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的印象。在虚幻的日本泡沫时期,伊东丰雄的作品充斥着「游牧」建筑理念;日本阪神地震后,看到作为避难所的学校、体育馆的重要性,他开始关注公共建筑,从而创作出像鱼缸一样通透的仙台媒体中心;东日本大地震后,他重新思考「建筑与自然」「自然与人类」「建筑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联合其他日本建筑师为受灾者建设「大众之家」(Home-for-All)。
伊东丰雄
在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辞中,伊东丰雄被称为「创新」且有「公共社会责任感」的,而「大众之家」则是他社会责任感的直接体现。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伊东丰雄看来,在灾后这样艰难的极端情况下,人们聚在一起分享和交流是最基本的社区的动人情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建筑的源初,以及对社区空间的最低限度地塑造。一名建筑师能够让这样粗茶淡饭的空间变得更有人情味,让它们多了几分美丽,更舒适一点。
日本东松岛市「大众之家」,图片来源:「大众之家」官网
●一句话了解一本书
建筑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恰恰是融入社会,以积极的姿态创造建筑。
●以一个普通人而不是批判者的身份去思考建筑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开始重建计划,土木工程专家受到各自治体(日本政府单位)的邀请,然而建筑师门前却门可罗雀。伊东丰雄意识到,这是因为建筑师一直站在批判社会的立场上思考建筑。实际上建筑师应当做的,恰恰是融入社会中,以积极的姿态创造建筑。
建筑师该如何获得社会的信赖?通过灾后重建,伊东丰雄提出的三点是:不批判;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思考脱离身为建筑师的个体所能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是卸下建筑师的身份,单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尝试去思考建筑。因此,在看到受灾者因为集装箱式的临时住房开始闭门不出后,伊东丰雄的脑海中萌生了「大众之家」(Home-for-All)的想法。
「大众之家」指的是为大众建造、和大众一起交流完成的建筑。「大众之家」项目旨在为临时住房区建造小型社区中心,为房屋被摧毁的灾民提供栖息之地。
第一座建造的「大众之家」位于仙台市宫城野区,每隔一段时间,伊东丰雄便带着「大众之家」的设计图与模型,与居民一起探讨。最终,设计出了一间有大餐桌、柴火炉和榻榻米的30平米左右的木屋。竣工后,居民纷纷向伊东丰雄表达感激之情。人们在这里聚餐,围在炉边聊天,有人待在这里的时间比待在家里还多。这是伊东丰雄从事建筑工作开始,第一次体会到设计者与居住者的心心相通。
第一座「大众之家」,成为周边居民集会场所,图片来源:「大众之家」官网
由此,伊东丰雄和其他建筑师一起将「大众之家」项目不断向灾区进行推广。为复兴釜石市商业街建造的「大众之家·KADATTE」,面积约70平米,是一处鞍形屋顶的简易小屋。
釜石市商业街「大众之家·KADATTE」,图片来源:「大众之家」官网
为釜石鱼市渔民打造的「大众之家」,购买并改造自曾被废弃的渔民看守小屋。
釜石渔民之家,图片来源:「大众之家」官网
201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伊东丰雄与藤本壮介、乾久美子、平田晃久三位年轻建筑师展示的陆前高田市「大众之家」建造过程,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最高荣誉金狮奖,伊东丰雄也在次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陆前高田市「大众之家」,图片来源:Iwan Baan
「大众之家」有15个项目,不仅有居民会所,还有儿童之家、体育中心、农业活动中心或是移动屋顶这样的休憩场所。
上图:面向儿童的相马市「大众之家」;中图:用于渔民活动的气仙沼大谷「大众之家」;下图:宫户岛月滨「大众之家」休憩场所,图片来源:「大众之家」官网
由此可见,「大众之家」建筑的面积都不大,没有复杂的结构或材质,主要都采用木材或是重复利用当地材料。它不是都市型的建筑,也不包含任何个人的独特展现,却能和当地人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多灾地 也可以是居住地
伊东丰雄在灾后参与了「釜石复兴项目」,釜石市位于东北部受海啸侵袭最严重的的日本岩手县,是一座沿着海岸建造的城镇。在重建计划的探讨过程中,当地人表示,不想搬迁到不受海啸侵扰的高地居住,而是想要回到原来的地方。这让伊东丰雄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存在方式——
在复苏商业街时候,他提议希望在商业街和工厂之间建造土丘,并种植成排的樱花树,在土丘上建公园。这不仅提高了建筑的防洪能力,让居民们可以在购物的同时在公园中休憩,还有一个潜在优势——如果日常习惯了在高地俯瞰自己居住之所,如果市民们的大脑中在不经意间被输入了避难的路线与场所,特殊情况下必然会派上用场。
东日本大地震后,在釜石的鹈住居地区,需要建造一座十四五米高的防洪堤,相当于通常楼房的四五层高。伊东丰雄提出利用防洪堤建造露天橄榄球场。鹈住居地区一直以橄榄球为骄傲,当地橄榄球俱乐部那时曾蝉联七届日本橄榄球锦标赛,用橄榄球场作为复兴象征再好不过。
在伊东丰雄眼里,东京已经因此失去了魅力,但是日本东北的城市魅力依旧。因为在东北地区,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合二而一。
●建筑如果只是贯彻「安全与安心」 街道必然索然无味
再怎么加强建筑设施的安全性,吸取过去灾难的教训,都不存在着绝对安全的建筑。伊东丰雄代表作「仙台媒体中心」的结构设计,吸取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教训,依据针对地震与风速的安全基准进行了数值设定。然而在东日本大地震中,仙台媒体中心依旧出现天花板塌陷、玻璃外墙受损的情况。
仙台媒体中心,图片来源:伊东丰雄设计事务所
东日本大地震为历史第五大地震,引发的巨大的海啸对日本东北三县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在灾后重建时,人们意识到依靠防洪堤抵御海啸力量微弱,因此希望将铁道和公路的高架桥作为第二道、第三道防洪堤,降低受灾程度。
只考虑防线的数量,这种将内外分割开来的设想,未免粗暴。正如日本建筑分割房间时,可以通过防雨窗、纵横格子、竹帘、纸拉窗、隔扇等多功能元素将内外分开。防洪也应当采取更加细致多样的土丘并与墙壁相配合,设计出更多更加亲近自然的防水法。
在东京这样的城市中,林立着许多通过明确界限将内外隔绝的建筑。或许它们是出于节能、隔热性能等功能考虑的最佳方案,但却牺牲了人类自由活动的前提。建筑如果只是贯彻「安全与安心」,街道必然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