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学中药——炒薏苡仁
每日一味学中药——炒薏苡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药薏苡仁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别名、出处、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性状鉴别、用法禁忌、炮制方法及作用、药理研究以及相关中药附方。内容详尽且专业,适合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别名
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
出处
《本经》
分类
利水渗湿药
产地
全国各地有栽培,以福建、江苏、河北、辽宁产量较大。
性味
甘、淡,性凉。
归经
归脾、胃、肺经。
功效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
主治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性状鉴别
薏苡仁:种仁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以粒大充实、色白、无皮碎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白色。主体为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20μm,脐点星状、三叉状、人字形或裂缝状,复粒少见,由2-3分粒组成。
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黄色,略有焦斑,气微香。
用法&禁忌
煎服,9~30g。津液不足者慎用。
炮制方法及作用
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皮壳及杂质,筛去灰屑。
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略鼓起,具香气时,取出晾凉。
麸炒薏苡仁:取麸皮撒于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倒入净薏苡仁,炒至表面黄色,微鼓起,取出,筛去麸皮,晾凉。(每100Kg薏苡仁用麸皮15Kg)《雷公炮炙论》:凡使薏苡仁50克,以糯米,取使。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炮制作用: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生薏苡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
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性偏平和,两者功用相似,长于健脾止泻,但炒薏苡仁除湿作用稍强,麸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胜。常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脘腹作胀。
药理研究
薏苡仁油对离体兔肠,低浓度呈兴奋,高浓度呈抑制作用;对家兔及豚鼠子宫一般呈兴奋作用,还可降低蛙的横纹肌之收缩。
薏苡酯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中药附方
珠玉二宝粥:薏苡仁、山药各60克,捣为粗末,加水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25克,切碎,调入溶化,随意服食。源于《衷中参西录》。山药、薏苡仁均为清补脾肺之药;柿霜饼为柿霜熬成,可润肺益脾。用于脾肺阴虚,饮食懒进,虚热劳嗽。
薏苡仁粥:薏苡仁研为粗末,与粳米等分。加水煮成稀粥,每日1~2次,连服数日。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薏苡仁煮粥食以补脾除湿。用于脾虚水肿,或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等。
郁李苡仁饭:郁李仁60克,研烂,用水滤取药汁;薏苡仁200克,用郁李仁汁煮成饭。分2次食。源于《独行方》。本方能利水消肿,郁李仁与薏苡仁功效相似,其味微苦不甚适口,故仅取汁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喘息胸满等。
薏苡瓜瓣桃仁汤:薏苡仁15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牡丹皮6克。加水煎服。源于《千金要方》。薏苡仁与冬瓜子配用,能清热利湿,排脓;桃仁、牡丹皮配用,能活血化瘀。用于肠痈拘挛腹痛,右下腹可触及肿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牡丹皮味苦浊,可另用金银花、蒲公英之类清热解毒药。
薏苡菱角半枝莲汤:薏苡仁、菱角、半枝莲各30克。加水煎汤,分2次服。本方对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以半枝莲一药作用较明显。可用于胃癌、宫颈癌等。
薏苡仁汤:薏苡仁60克,紫草6克。加水煎汤。分2次服,连服2~4周。本方治青年性扁平疣、寻常性赘疣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