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山长|文脉长沙
山长,山长|文脉长沙
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见证了无数山长的智慧与传承。从北宋到晚清,58位山长在这里留下了璀璨的学术光芒。他们不仅是卓越的学者,更是德行、声望、学识出类拔萃的教育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感受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
岳麓书院的开创与早期发展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朱洞推举周式出任首任“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称,他将岳麓书院经营得小有名气。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对其人品和学识大为赞赏,赐予“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因此声名远播,学生数量激增至百余人,与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张栻与朱熹的学术交流
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陷潭州,岳麓书院被洗劫一空。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书院,并延聘张栻为主教。张栻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革,倡导“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的全新教学观念。他强调义利之辨,主张知行合一,培养了吴猎、彭龟年等湘学中坚力量。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专程来访,与张栻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不仅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也为岳麓书院带来了自由讲学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学风。
明清时期的岳麓书院
明初,岳麓书院一度沉寂。弘治九年(1496年),陈钢恢复书院旧貌,首创崇道祠,并请来山长叶性重开学业。万历十年(1582年),状元山长张元忭主讲岳麓书院,提出“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的主张,使湖湘正学得以复苏。
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袁名曜受聘为山长,与学生张中阶合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传世名联。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欧阳厚均继任山长,培养出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名人。
近代变革与书院的终结
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先谦接任山长,顺应时代变革,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开设算学、译学等新课程。然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最终废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千年学脉至此告一段落。
岳麓书院的山长们,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如同岳麓山上的红枫,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