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旁观者效应(冷漠并不是你的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旁观者效应(冷漠并不是你的错)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359026783552770

人性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美好。不是每个人在面临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挺身而出。你有没有遇到过:有人摔倒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没有人去扶?你在公司受了不公平待遇,没人替你说句话。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旁观者效应”。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很多人同时目击某个事件时,每个人反而更不愿意采取行动。

记得有一次,在地铁,发生了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一个大约五十岁的阿姨,突然摔倒了,手里的包也掉了,东西撒一地。我站在不远处,看见这场景,愣住了。周围的人看了一眼,也没动手扶她。他们很自然地从她身边走过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我一开始也没动。我承认,在那一瞬间,我也是个“旁观者”。我的脑子里闪过各种念头:“别人没动,我为什么要动?是不是她自己也能站起来?是不是她会误会我别有用心?”直到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这种想法,才冲过去把她扶起来。

我们总以为有那么多人在场,应该有人会做点什么,于是自己反而成了那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我们心里其实都在等别人行动,等着别人来打破沉默。

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的解释是,我们每个人在群体中都会感到一种“责任分散”。当你一个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你会感到这件事的责任完全在你身上。而当你在一群人里时,你的责任感被稀释了,仿佛“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出手”。

还有一种解释是,人们害怕出头。你可能会想,如果我站出来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多管闲事的人?我们往往害怕承受自己预想中的“社会成本”。这种顾虑让我们宁愿做旁观者,也不愿冒风险。

如何克服旁观者效应

但你知道吗?选择旁观时,内心其实并不轻松。我们在冷漠的表面下,藏着一股隐隐的不安和愧疚。你不动手帮助别人,那种短暂的自我安慰很快就会被内心的指责取代。哪怕你理智上觉得自己做了个“安全”的决定,情感上却会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不齿。

久而久之,这种“旁观”的习惯,可能会让你渐渐失去原本的善良与勇气。你可能会担心“独自行动”带来的种种风险和后果,但正是这些小小的勇气,才真正塑造了你的人格。每当你选择站出来,打破沉默,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在向世界宣告:你愿意承担那份责任,愿意成为行动的那个人。

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刻,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旁观者”还是“行动者”。其实,你不需要拯救世界,你只需要在该行动的瞬间不做那个旁观者。你不必害怕孤独,因为你不行动时的孤独感,比站出来时的孤独要更沉重。当你有勇气成为那个行动的人时,你不仅帮助了别人,也会为自己赢得一份无价的尊重。

下次,当你看到需要帮助的场景时,你也可以选择做那个打破僵局的人。因为你内心真正想成为的人,是那个敢于行动的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