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专家提醒警惕“低温风险”
寒潮来袭,专家提醒警惕“低温风险”
近日,寒潮来袭,气温骤降。在享受寒冷带来的清新空气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低温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专家提醒,寒冷天气容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使用取暖设备时也需谨防低温烫伤。
寒冷极易诱发脑出血,做好预防是关键
近期,扬州市各大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脑出血患者明显增多。为什么天气寒冷会让脑出血患者增多?专家解释,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也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一般来说,凌晨2—6点的血黏度最高,此时温度最低,受冷就更易发生中风。因此,平时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被和添置保暖设施。
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规律测量血压,严格按医嘱服药,冷热交替血压波动较大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脑血管病越来越年轻化,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市民平时饮食尽量低盐低脂,同时注意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如果身边的人疑似脑出血时,该如何正确急救呢?专家表示,首先应快速拨打120,将患者的发病症状准确描述给医生;调整位置,保持呼吸顺畅,让患者平躺在地板上,将患者头部稍抬高15—30度,并将其头偏向右侧或左侧,利于呕吐物从口腔流出;还可冰敷患者的颈部、枕部、头顶和前额,有利于促使脑血管收缩,快速止血,减少大脑损伤;若患者神智较清醒,可让其口服降压药调整血压。
气温骤降,高危人群易被心梗盯上
天气寒冷,心梗患者也有所增加。为什么天气变冷,更容易发生心梗?专家介绍,天气转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加大,血压升高,心脏负荷由此加重。此外,季节交替,使人的情绪易处于波动状态,很容易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更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此外,天气冷的情况下,出门锻炼减少,会引发血糖升高、血液循环下降。
哪些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警惕心梗呢?专家提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尿酸高、高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
除了天气变冷外,剧烈运动、劳累、创伤、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饱餐等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是发作的诱因。
如何预防?专家指出,温度的剧烈波动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脏承受更大的压力,进而提升心肌梗塞的风险。尤其对于年长者及有心脏病史的个体,以下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 确保居住环境的温暖,适时调整着装,避免寒冷侵袭。
- 饮食方面,选择易于消化且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 适度参与室内体育活动,如太极、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 定期检查血压和心率,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 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应立即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并尽量保持镇静,等待救援的到来。
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小心低温烫伤
气温骤降,不少老人会用热水袋、电热毯来取暖。但是,您知道吗?操作不当也容易引发低温烫伤。专家介绍,和开水引起的烫伤相比,低温烫伤通常不易察觉,创面疼痛感一般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疱型烫伤,但如果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达到脂肪层、肌肉层,伤口经久不愈合,其过程就相当于温水煮青蛙。
高龄老人、婴幼儿、瘫痪患者、糖尿病患者,他们的感觉迟钝或障碍,更易发生低温烫伤,属于高危人群,禁忌使用热水袋、电热毯,建议使用空调来保暖。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专家介绍,要选购正规厂商生产的电热毯,睡觉前1小时打开预热,睡觉时关闭,尽量不要开着电热毯睡觉。
使用热水袋时,不要直接灌入开水,水温应低于70°C,热水袋使用时可套上布套,放在脚旁10cm处。
使用“暖宝宝”时,“暖宝宝”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而应贴在衣服上。需要注意的是,“暖宝宝”最高温度可超过60°C,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一旦感觉不适,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