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谨防遇到“胃肠炎之王”,广东多所幼儿园多举措预防诺如病毒
开学季谨防遇到“胃肠炎之王”,广东多所幼儿园多举措预防诺如病毒
春季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孩子们更容易受到感染。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广东多家幼儿园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本文将介绍这些幼儿园的具体做法,并结合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专业建议,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防控指南。
多所幼儿园积极做好卫生防控
21日,记者从广东省内多所幼儿园了解到,为全力守护幼儿的健康安全,各幼儿园在开学前积极落实各项卫生防控措施,通过强化卫生教育、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加强清洁消毒、规范食材管理以及密切家园联系等多方面举措,为孩子们打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院长潘虹介绍,学校将幼儿个人卫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细致指导幼儿在饭前便后、活动后按照“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双手至少20秒。在高频接触区域消毒方面,每日对门把手、水龙头、玩具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至少1次,被褥、衣物定期晾晒,教室利用紫外线灯辅助消毒1小时。实行食材定点采购,严格查验检疫证明,确保食材来源可靠。烹饪加工过程中,严格做到生熟分开,保证食物彻底煮熟,餐具每日进行高温热力消毒。
开学初,湛江市第三幼儿园对厨工等接触食物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诺如病毒核酸检测,要求工作人员在制作食物和配餐时必须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一旦出现胃肠道症状,须暂时调离岗位。此外,幼儿园邀请专业检测团队,运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幼儿园的饮用水和供水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水质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及时更换了食堂的净水器滤芯。
广东省公安厅幼儿院也积极行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每天一早,保育老师负责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对教室、玩具、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消毒,督促孩子勤洗手。该院院长史力玲介绍,为保护易感人群,学校加强幼儿身体锻炼,保证每日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提高幼儿抗病能力。
在人员健康管理方面,记者了解到,上述多家托幼机构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一旦发现幼儿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通知家长接回就医。患儿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且持返校健康证明方可返园。
此外,学校定期对教室、玩具、餐用具、饮水机等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其对卫生间、食堂等重点区域,增加通风和消毒频次,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诺如病毒病程2-3天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的一员,它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人类的胃肠道系统,一旦成功入侵,就会引发急性胃肠炎,让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虽然它的潜伏期只有12-48小时,病程2-3天,但威力不容小觑。
广东疾控中心提醒,诺如病毒会通过“粪-口”途径,藏身在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中,无论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还是间接接触被这些呕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餐具等,又没有及时洗手,那它就有机会进入其他人的体内。其次它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呕吐或腹泻时,它会随飞沫散入空气,形成气溶胶。一旦有人吸入,便有可能中招。食物和水源也是它传播的重要载体。若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遭它污染,或水源受它侵扰,那么食用或饮用这些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的人们则容易感染。
如何有效防控诺如病毒感染?
广东疾控中心提醒:勤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关键。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等部位。此外,确保食物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特别是海鲜类食品。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食用。
学校要定期对校园和生活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公共场所(如教室、食堂、宿舍等)。对于患者呕吐物和排泄物要规范处理,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表面进行彻底消毒。
在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周围有诺如病毒感染者,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避免接触其呕吐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发现孩子感染后,建议立即居家隔离休息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杜绝带病上学或上班,患者应单独用餐和休息,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学校、托幼机构等也要落实食品从业人员、保育员常态化健康监测和诺如病毒感染健康筛查,尽早发现和排除带病上岗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