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型抑郁症:别让“阳光”掩盖你的悲伤
阳光型抑郁症:别让“阳光”掩盖你的悲伤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一种特殊类型被称为"阳光型抑郁症"或"微笑抑郁症"。这类患者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正常甚至乐观的情绪,但内心却可能正经历着巨大的痛苦。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阳光型抑郁症的特征表现及防治措施。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和动力缺失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被列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但你知道吗?其实,生活中那些总是看起来精力旺盛、满满正能量的人,也可能在默默地与抑郁症抗争。他们的状况往往更难被察觉,甚至会被大家忽略,觉得他们怎么可能有这方面的困扰呢?
其实,在这光芒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心理疾病——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症的特征表现
阳光型抑郁症,也被称为微笑抑郁症,其特点在于患者在外表上通常表现出正常甚至乐观的情绪,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抑郁和痛苦。
这类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具有外向乐群、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个性特征,甚至是充满激情的,所到之处有如阳光,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快乐、被其感染和带动,很有人格魅力。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色,自己也习惯于把“坚强尽责、隐忍前行、敢于担当”作为标签。而另一方面,他们会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委屈。正常人偶尔会出现的负面情绪被他们强行地压抑掉了。“强者” “能人”的面具戴久了,他们也无法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为了保持正面形象,或是不让别人失望,维持“尊严与责任”等心理需求,他们习惯用微笑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
然而,那些曾经有过的郁闷、委屈、愤怒、焦虑、无助等负性情绪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被长期压抑到潜意识里不被察觉,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积越深,逐渐汇聚成为一股能量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得不到有效宣泄,内心非常孤独却感觉无人诉说,形成巨大压力。最终可能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系统全面崩溃”。
“阳光型”抑郁症的防治与干预措施
从个体来讲,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干预与调适。
- 学会扯下微笑的伪面具,接纳不完美的真实自我。
如果真实的情绪体验是不开心,身体发出的信号是疲惫感,那就不妨坦诚地接纳它,而不是否定、压抑和对抗,更不要佯装坚强,因为这只能令已经疲惫的自我更加矛盾和分裂。只有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要学会放下伪装,学会拒绝,停下来说“不”;学会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我,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学会与坏情绪和解,并把它作为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调和体内外冲突,做到身心灵的统一。
- 学会转移注意力,找到更多自我价值补偿的支点。
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可在情绪低落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情上面。比如,喜欢读书的,可以让自己专注在最爱的书籍里;喜欢画画的,可以投入地画一幅画;喜欢书法的,可以屏气凝神地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物时,往往是最投入和最放松的状态,也就是“正念”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舒缓压力、调节情绪,还会在完成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使自己感觉没那么糟糕。
- 加强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分泌更多的“快乐激素”。
持续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机能和细胞活性,促进“快乐激素”的分泌,使大脑兴奋和活跃起来,产生跟吗啡等化学物质相类似的欣快、镇痛效果。而跑步、游泳、登山、跳绳等中强度、持续 30~60 分钟的有氧运动最有利于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运动后不仅神清气爽、酣畅淋漓,还会增加愉悦感、成就感和掌控感,提升动机水平。除了运动外,多晒太阳也必不可少,光照能抑制体内因褪黑色素分泌所造成的抑郁。
- 主动求助,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心理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只是生病了而已。所以,当发现心理状态难以自行排解、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就应当及时主动地向周围亲友、同事表达感受,诉说需求,寻求帮助。而当心理疾患比较严重时,更不能讳疾忌医,要主动到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帮助或系统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疾病。通过正确认识、及时就医、建立心理支持等方法,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重获阳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理解和关爱来驱散他们心中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