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班工作睡眠障碍,医疗工作者避不开的痛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医疗工作者避不开的痛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shift work sleep disorder,SWSD)是医疗工作者常见的职业健康问题。这种睡眠障碍主要由工作时间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不一致引起,表现为失眠或过度思睡。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到治疗,全面解析这一职业健康问题。
病因与发病机制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是由生物节律变化、睡眠障碍及社会和家庭问题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因素如年龄、精神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以及工作环境因素如频繁夜班、倒班时间不规则等,都可能引发倒班不适应。
生物节律因素
生物节律系统不能自动适应倒班日程,需要一周以上才能完成生物节律的完全再排列。在这一过程中,睡眠中断、新的醒来时间与心理功能"下降阶段"的冲突、生物节律不同步等因素,都会对情感、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睡眠因素
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比白班工作者每周少睡5-7小时。睡眠问题是绝大多数倒班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家庭因素
家庭调节不良对生物节律和睡眠质量有不利影响。社会因素与生物学因素一样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倒班工作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病理生理
夜班工作时的思睡现象与缺觉有关,部分与夜间工作需要和晚上节律性思睡倾向的冲突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在白天获得充分睡眠越来越困难。早期型的人夜班后白天睡眠更短,对稳定睡眠时间要求高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在2%-5%。主要表现为失眠或思睡。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长度,主观上感到睡眠不满意。思睡通常出现在倒班时(主要是夜里),会出现打瞌睡,警觉下降,甚至出现安全隐患。长期的倒班相关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慢性睡眠障碍,可产生或加重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出现心血管疾病。
诊断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主诉失眠或思睡,且症状与倒班工作有关。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治疗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褪黑素治疗和行为认知治疗。一般治疗强调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褪黑素治疗可以显著加强内源性节律与环境周期的同步效应。对于严重的慢性睡眠障碍,建议进行规范的失眠的行为认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