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浅析 DeepSeek 对法律职业的影响
生存还是毁灭?浅析 DeepSeek 对法律职业的影响
蛇年新春伊始,伴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出圈,又一次带动了全社会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法律圈也未能置身事外。即便是比较保守的法律人,在过去几年中也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对法律行业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步步逼近,部分传统岗位和职能正在被AI逐步替代,也在促使法律从业者作出相应的改变。这让人不禁好奇,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法律职业将向何处去?
回到未来
自两年前的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本叙事是大模型需要强大的算力资源、存储空间和数据支持。因此,只有少数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具备足够的资源以承担相应的高昂成本,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入;而中小型企业和普通用户难以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使用机会。
但是,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通过优化算法使得大模型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更多的公司,甚至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部署和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这种成本上的突破不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更易于普及和应用,打破了此前只有大型企业才能部署大模型的局面。
在科技史上,我们也曾经见证过类似的一幕。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主流的计算机系统是大型机。以IBM的700/7000系列和360系列为代表的通常体积庞大、昂贵且维护成本高昂。只有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才能承担得起这样巨大的技术投入。这些计算机的运行和使用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和维护,普通用户无法接触到这些技术。然而,随着70年代末Apple II以及之后基于Windows的PC等个人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迎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个人计算机体积小、成本低廉,使得不仅拓展计算机能够进入家庭和小型企业的用户群体,而且催生了软件、硬件和IT服务等多个新兴行业。
计算机成本的降低不仅改变了技术的可获取性,还对行业结构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变革。现如今,类似的影响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在DeepSeek推出R1大模型之后,大量此前未入局人工智能的企业迅速通过api接入,甚至有众多极客在个人的电脑上部署自己的本地大模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也催生了面向特定用户的定制化大模型。对于法律行业而言,更多的律所、乃至个人可以不再受制于大型科技公司,而有机会获取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法律人工智能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个人计算机之于大型计算机不能被视为一种技术路线对另一种技术路线的取代,经过优化算法的、定制化的小模型也不意味着对此前依靠堆砌算力的通用大模型否定。但是,这一点又何尝不是印证了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生存”还是“毁灭”?
早在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法律职业就已经开始经历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例如,成立于2015年的ROSS已经走入美国的律所,帮助律师在法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检索;惠普、百事和普华永道等大型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一款名为LawGeex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合同审查工具进行法律文书审查;DoNotPay等人工智能法律咨询平台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为用户自动生成法律文书并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凭借着在掌握的数据总量上的优势,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减少某些传统法律岗位的需求,挤压原本属于法律从业者的生存空间。
但是,面对法律人工智能的气势汹汹,现在就断言法律从业者将被取代还为时尚早。法律检索是作为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人所普遍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检索结果并不总能令人满意。例如,研究中曾遇到需要检索M国是否为某国际条约缔约国。向DeepSeek、ChatGPT等提问得到的结果都是M国是缔约国,并给出了签署、批准条约的明确时间;但是,经过检索该条约的官方网站可知,M国现在并非条约的缔约国。此外,当前的大模型在检索法律规范和案例的过程中,引用已失效规范、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情况也不罕见。从技术的角度说,上述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向大模型提供更加精准的语料,以及调整大模型的温度(temperature)等方法加以改善。但是,短期内法律人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法律检索时依然需要小心求证,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领域。
对于另一项法律人的基本技能——法律推理,现阶段人工智能的表现也有待提升。法律推理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或对规则的机械运用,它涉及复杂的逻辑推理和伦理判断,要求法律从业者在多重因素和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断。人工智能的“推理”大多是基于已有案例和数据的归纳总结,缺乏从根本上理解和应用法律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新颖或复杂的法律问题时,AI可能更像是律师学院里的学徒,而非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律人。
此外,法律执业资格可能会成为保护法律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职业是一个需要获得执业资格方可进入的特殊职业。2023年3月,上文提到的DoNotPay即因为“无证执业”的指控而面临集体诉讼。短期内来看,由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尚未得到普遍承认,执业资格的要求仍将为法律人提供形式上的保护。
美丽新世界
人工智能的魔盒已经打开。在法律领域,伴随着算力的提升、算法的优化,人工智能在自动处理法律文书、法律检索、案件分析、合规审查与风险评估等典型的应用场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正在替代部分传统的法律工作。虽然目前人工智能主要从事的依旧是一些辅助性工作,但是无人可以保证人工智能在强化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智慧的“涌现”,达到或者超越法律人的水平。毕竟根据奇点理论,在技术奇点之后将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社会、艺术和生活模式都将不复存在的世界。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法律职业怎样才能保有一席之地?首先需要的或许是正确地认识技术本身。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
(一)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二)任何在我15至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三)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认知上的成见可能会导致我们对技术本身作出错误的判断。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潜力与局限性,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个人的行动,避免盲目依赖或过度排斥人工智能技术。
诚然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它取代的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重复性高的任务。由于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完全复制人的创造力、推理能力和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在复杂的决策、法律判断等领域,它仍然无法代替人类的判断。法律人可以在这些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并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而从长远来看,当社会对法律服务的初级需求被人工智能应用满足以后,还会有更高级的需求被创造出来。而这些高级的需求将成为法律职业的发展方向。
最后,DeepSeek对法律职业的未来怎么看。DeepSeek的总结是:
“AI不会取代法律职业,但会彻底重构其形态。未来成功的法律人须具备(技术驾驭力、伦理创造力和跨界创新力)三重能力。
法律职业的终极价值,在于用人类的智慧和温度驾驭技术,构建‘可理解的正义’,而非追求‘完美的效率’。这或许正是AI时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
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未来或许定将如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一样,是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愿,在这样的未来里,法律人将不停止思考,不会成为技术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