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家医院陷入困境,医疗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800多家医院陷入困境,医疗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医疗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多家医疗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被迫关闭。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供给,也给医务人员的就业和收入带来了巨大冲击。
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从历史名院到被迫关闭
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家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公立医院,在当地医疗体系中曾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剧,该医院逐渐面临运营困难的问题。
2024年7月4日,新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下达了《暂缓校验决定书》,指出该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医院在3个月内(即2024年7月4日至10月3日)进行整改。10月3日,暂缓校验期满。新乡市卫健委再次组织专家对医院进行校验,但经过审查发现,医院针对校验存在的问题未整改到位,未达到恢复运营的标准。11月,新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注销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公告。公告指出,由于医院未能在暂缓校验期内完成整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注销该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随着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注销,医院无法继续提供医疗服务,导致医务人员不得不离职。无论是编制内还是编制外的医务人员,都只能直接面临失业!
全国医院破产潮:800多家医院陷入困境
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倒闭事件并非个例。据统计,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28日,全国至少有806个与医院有关的破产案件,其中有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但绝大部分都是民营医院。
在最近一个月的数据中,几乎每天都有至少2家医院宣布破产。华南地区有许多床位几十张的一级民营医院和门诊已关停,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单一省份,从整体来看,民营医院中一级医院占比较大,其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也是最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的一批。
医疗行业面临的多重挑战
欠薪、降薪成为普遍现象
2024年开始,减薪、降薪已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普遍现象。从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到全国其他地方,多家医院被曝出降薪。例如,深圳某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透露,降薪从8月就已经开始,绩效工资降低了50%。
裁员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裁员,这个在医疗行业曾经听起来是天方夜谭的词儿,没想到时隔经年,“再听已是曲中人”,再铁的饭碗也会裂开。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认证为三甲医院内科住院医师的贵州医生在其个人账号上记录了医院从降薪到裁员的全过程:
最早是在11月中旬,因亏损严重,医院开始降薪。当时院长还建议编外人员积极报名参加社会工作者招聘动员大会,试用期6个月,待遇每个月2000-2500,四险一金。
过了2天,果不其然,医院开始裁员了,该医生感慨道:“一份月薪2000左右的工作都保不住了。”
到了11月底,医院发通知绩效要打折发放:1870×59%=1103.3元。
可最终到手375元。医院给出的解释是实在没钱了,绩效下个月可能就不发了,只能发基本工资,差不多每个月2700元左右。
一位来自陕西的医务人员称,“我们上级医院打算裁员15%,从临床到后勤、医技,所有科室按比例裁撤部分医务人员,这部分被裁的人可能会分到我们这些下级医院。所以我们这些下级医院门诊医生如果每个月门诊量达不到规定最低门诊数,就没有奖金,自动离职。”一位来自安徽的医务人员表示,“当前自己所在的医院还没有动作,但是当地别的医院都裁了一半人。”这位医务人员还透漏:“有一家私立二甲医院把中级以上的人全部裁了,重新招了新人(低职称的),统一2200元一个月。”
面对医疗行业近年来的剧变,许多医务人员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薪资结构的调整、岗位的分流与裁员风波,特别是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让不少医务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担忧未来的职业发展。曾经以为稳定且充满使命感的职业,如今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许多医务人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考虑是否要转行或寻找其他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务人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怀,需要有人与他们一同面对迷茫,共同寻找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