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抓住其中的一点儿,也会有实在的提高
哪怕抓住其中的一点儿,也会有实在的提高
《好散文的秘密》是《南方周末》的写作课,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让7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散文作家现身说法,结合他们自己的散文和社会上的优秀散文,告诉你如何让散文变得有趣,如何在平凡中挖掘出新鲜的角度,如果你是一位读者,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你再读散文就能找到抓手,不再是笼统地只会说好好好,你会知道他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如果你还身兼一位写作者,那就更好了,他会教你如何在生活的大海洋中挑选合适的“食材”,或者教你把手中已有的平凡食材,打造出新鲜的感觉。
这套书的好处就是可操作性非常强,你系统学习自然会有质的飞跃,抓住其中的一点,也能有小而实在的收获。
书中授课的七位散文家,分别是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傅菲、庞余亮、赛壬和黑陶,虽然这些作家离一流大家尚有一定的距离,汉字输入法还不能自动输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均是各项文学奖的得主,已经得到主流文学圈子的认可,而且看七人的专题,均言之有物,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实践结合的宝贵经验做了读者和写作者散文路上的指路人。
分享我最受益的:
傅菲在散文课的选材模块里讲到,好的选材,要么是抵达他人未曾抵达的深度,要么是有他人未曾言说的角度。
这里面,深度问题,其实初学者不太容易达到,我觉得对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里面的角度。
傅菲说,一般说到松树,大家想到的都是松树的伟大,是从赞美的角度说的多,他自己有一篇散文,就偏偏写了《谁知松之苦》,写出了松树在被割松脂时的战栗,让人看到了松树伟岸下的痛苦。
身边正好有几棵松树,读完这篇之后,再从旁边路过,我也仿佛看到了松树浓稠的眼泪。
这一句话发了个朋友圈,获得了很多平时吝于点赞者的赞美性评论。
你看,顺着作者的独特思路,我也出语不凡了吧?观察的角度就是这么重要,选材的别致就是这么有用。
傅菲还认为作者的选材必须是鲜活的,写作的人必须沉浸进去。
就比如说些苦难,如果写作的人只是站在水的旁边,用一根手指头伸进去探一探水温,那么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如果想知道冰水的感觉,就得跳进去,用全部的肌肤和细胞去感受寒冷。
傅菲举了本书中塞壬的散文《无尘作家》为例,这可是塞壬化身女工,扎扎实实体验了一个月得到的新鲜素材。
其中最为打动人的,是那些女工们对于尊严的漠视和对于金钱的重视,塞壬因为上班的铃声没响打卡迟到而被扣掉七十块钱全勤奖,这引起了大家普遍而毫无例外的同情,这件事简直像一个水波纹一样,一直扩散,和她们遭受精神侮辱时的波澜不惊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傅菲因此而感叹:“来自第一现场的素材,是最鲜活的。”
想想现在的文化环境,其实最缺少的不就是第1手的鲜活吗?
流量为王的大环境,让很多写作者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开始追逐热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Ai的兴起,更让有些人学会了喂AI,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再教大家如何把别人的文章改写成平台也认可的“原创”来谋利,更可怕的是下面学习者众,一个个如同得了聚宝盆的感觉。
如果你曾经真心喜欢写作,如果你不想被这些俗浪打掉自己的初心,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学习散文写作的多项技能,做一个真实有趣的散文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