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问题儿童"的心理治愈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问题儿童"的心理治愈之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1915671961_722ed59902701i516.html

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收获票房口碑双丰收,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问题儿童"心理治愈的教科书式案例。

哪吒的出生就带着"原罪"——他是"魔丸"转世,被世人视为妖怪。这种与生俱来的"污名化"标签,让他陷入了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因此,他从小易怒、好斗、抗拒权威,而这些表现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是一种对立违抗。

但哪吒真的是"问题儿童"吗?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他的"问题行为"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村民的歧视、同龄人的排斥,让他不得不以攻击性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这种"假性反社会人格"的背后,是一个极度渴望被接纳的灵魂。

李靖夫妇的教养方式值得称道。他们没有因哪吒的"特殊身份"放弃他,而是以无条件的爱去包容和理解。这种完全的依恋关系,为哪吒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特别是影片中殷夫人在生命最后关头不顾一切紧拥"混身带刺"的哪吒,说"不要紧,娘只是想抱抱你,娘不在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段堪称教科书式的依恋表达,给予了哪吒最深沉的情感寄托。

太乙真人的出现则扮演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他通过乾坤圈等"行为矫正工具",帮助哪吒控制情绪冲动。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哪吒认识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价值,这种认知重构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

敖丙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照组。同样背负着家族使命,他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这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展现了面对心理创伤时的两种典型反应:压抑与爆发。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哪吒在天劫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伤后成长"过程。他最终接纳了自己的"魔性",并将其转化为守护他人的力量。这种心理韧性的培养,正是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巧妙地用神话故事诠释了复杂的心理议题。它告诉我们,所谓的"问题儿童"往往只是缺乏理解和关爱的受伤灵魂。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他们同样可以完成自我救赎,实现心理成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