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只有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两个大岛,可为啥却叫英伦三岛?
英国只有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两个大岛,可为啥却叫英伦三岛?
“英伦三岛”这个称呼一直让人感到好奇:英国明明只有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两个大岛,为什么却被称为“三岛”呢?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的角度,为您揭示这个有趣的历史谜题。
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虽然英国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然而作为传统的欧洲海洋强国,在国际上还是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意思的事情是,英国本土实际上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两个大型岛屿组成,但是在人们的称呼当中,常常出现“英伦三岛”的含义,这又是为何呢?第三个岛屿指的又是谁?其实原因很简单。
有人将其理解为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三个政治实体,其实很多读者并不知道,“英伦三岛”的概念,国际上并不曾出现,只有我们这么称呼,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一看它的历史。
近代历史上,虽然英国是最早和清朝发生直接冲突的国家,但是这得益于英国的迅猛崛起,在此之前,人们对于英国知之甚少,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奉英王乔治三世的命令出使中国,结果乾隆和大臣们讨论了很久,知道了教士们常说的法兰西和意大利,都没有听说过英国这个国家。
第一种解释
这种解释是今天最常见的解释,认为英伦三岛就是指英国的三个岛屿,分别是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马恩岛。
(马恩岛地处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中间,面积572平方公里,远小于身边的两个岛)
第二种说法是确实是三个岛构成的。不过这三个岛在世界地图上不好看,一般只能看到两个岛。就是英国本土的一个岛,西边的爱尔兰一个岛。还有一个岛就是北面的马恩岛。不过这岛相对于剩下两个岛来说确实有点小了。而且由于爱尔兰现在又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我们很难联想到这三个岛。
第三种说法和第一种说法差不多。都认为是英国的三个构成部分。不过是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个部分。因为威尔士和英格兰关系比较好,在1707年就合并了。剩下的两个地方独立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差异也非常大。
不过也有人说这三个岛是国王的三个领地,根西岛、泽西岛、马恩岛,所以才叫英伦三岛。
第四种解释
这种解释认为“英伦三岛”并不是什么“英伦三道”的误传,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初就是被称之为“英伦三岛”!
为什么是“三岛”?
中国人对英国的了解,始于明末西方传教士东来。1623年,耶稣会士艾儒略在杭州刊印了《职方外纪》,描绘世界五大洲地理,其中就明确记载欧洲西北海有“谙厄利亚”(英格兰)和“意而兰大”(爱尔兰)两大岛和许多小岛。把英国称为“三岛”的说法,最早见于雍正八年(1730)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其中称“英机黎一国,悬三岛于吝因、黄祁、荷兰、佛兰西四国之西北海”。值得注意的是,该书附图中对英国却只画了两岛。1820年,曾在海外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广东梅州人谢清高整理出版《海录》一书,成为中国人讲述西方世界的第一部著作,其中谈到英国时也引用《职方外纪》称之为“乃海中二方屿也”。
《海录》影印版
为什么明知是两岛却说是“三岛”?简单地说,“三”在此是虚指而非实指,不必限于三。此类事例极多,汪中《释三九》一文旁征博引,将“三”的实指和泛称用法分为实数与虚数,实数指称具体的数量,虚数则代表“多”或“极多”。岑仲勉也举出“三月不知肉味”等语,表明古汉语中“各种事物,往往说作‘三’数,实际上都不一定真是‘三’数”。佛经每举五百之数,泛言其多,也出于同理。
清末,晚清闽浙总督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曾写道:
“英吉利,欧罗巴强大之国也,地本三岛孤悬大西洋海中,迤东两岛相连,南曰英伦(英格兰),北曰苏格兰,两岛南北约二千余里......西别一岛曰阿尔兰(爱尔兰)”
从徐继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就是将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当作三个岛屿,因此“英伦三岛”大概率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
(如今大家对于英伦三岛是指哪三个岛屿说法不一,但英伦三岛的“伦”肯定是指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