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各参与者结局如何?
“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各参与者结局如何?
“张勋复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失败后的各参与者结局颇具戏剧性。从张勋的荷兰使馆避难到溥仪的再次登基,这段历史展现了各人物的智慧与命运。
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辟失败以后,个人的结局,要比复辟的过程更精彩。
首犯张勋,在7月12日当天,坐上荷兰人的汽车,躲进了荷兰大使馆,临走还带上了一份救命宝贝。
早在7月8日,曾经支持过袁世凯复辟的阮忠枢,写了一份信给徐世昌,信中的意思大概如下:
张勋这个人啊,有忠有勇有血型,就一点,脑瓜子太简单,思想太落后,所以犯下今天的大错,实属可怜,希望您顾及二十年师生情谊,想办法保全他的生命和财产。
这里边其实暗藏了两条人物关系:
第一,阮忠枢是张勋的老友。
第二,徐世昌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徐世昌1897年跟随袁世凯,前往天津,任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袁世凯不在的时候,徐世昌代理其职,如果老袁是校长,徐世昌可以说是副校长。
而张勋是从1895年投奔袁世凯的,一开始的级别是营长,叫徐世昌一句老师,不吃亏。
徐世昌在张勋复辟时,态度其实很暧昧,他一开始想要的是“复辟”以后,类似于“摄政”的岗位,后来发现日本对复辟并不支持,明白自己难以施展拳脚,于是敬而远之。
徐世昌见信找到段祺瑞,对其说:
“绍轩(张勋子绍轩)虽为祸道,但只不过是一莽夫,请念北洋同胞之谊,穷寇莫追。”
征得段祺瑞同意以后,随即给张勋去电:
“执事既不操柄,自可不负责任,至于家室财产,已与段总理商明,亦不为己甚,昌当力为保护。”
堂堂一个复辟大佬,最后居然啥事也没有,只可惜了那些被当枪使的辫子兵们。
7月17日,复出后的段祺瑞,发布了一条命令:
全国通缉康有为、刘廷琛、万绳栻、梁敦彦、胡嗣瑗。这份名单里并没有张勋,对张勋的处罚是,免职拿问。
虽然也是要抓人,但态度上是不一样的。
段祺瑞除了在形式上给荷兰使馆发了一份引渡说明,但并没有实质行动。
然后张勋就在荷兰使馆里住了半年。第二年,段祺瑞以“人才难得,团级为主”,宣布赦免所有“复辟犯”,张勋总算出来,然后在天津做寓公,转手做起了生意。
一直到1923年9月12日去世。
张勋之所以全身而退,据说是因为手里那个“宝贝”。
在北上调停之前,张勋召集各省督军,在徐州开了一个通气会议,试探大家都复辟的看法,各军头集体表态,这事你放手去办,我们绝不干预。
不干预,也就是不参与的意思。
不仅如此,复辟正酣之际,张勋前后累计收到北洋各省督军赞同复辟的函电,前后多达83份。
这些都被他整理成《复辟实录》,带入荷兰使馆中。
言外之意就是,谁抓我,我就把这份《复辟实录》送到报馆去!
所以张勋进入荷兰使馆的第一天,外省的王占元、张怀芝、张作霖就纷纷致电给段祺瑞,要求对张勋宽大处理。
所以说,筹码,很重要!
最尴尬的要数王士珍。
这位北洋三大领袖之一的人物,现在落到无地自容的地步。他的老朋友,段祺瑞做了国务总理,冯国璋成了大总统,而自己居然成了复辟犯(尽管没人给他定罪)。
于是只好回老家隐居,好在段祺瑞亲自挽留:
为了北洋的团结,您可不能走。
然后留在陆军总长段祺瑞手下,做参谋长。不过很快,“直皖之争”又起,1918年2月,空无实权的王士珍以“引疾告归”,从此远离是非。
其他和王士珍一起参加“张勋复辟”的原京城各职人马,以“胁迫”为名,一概不究。
最搞笑的应该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这师徒俩。
张勋复辟期间,两人各助一方,溥仪的“宣统上谕”,是康有为写的,而段祺瑞的讨逆宣言,则出自梁启超。结果徒弟打败了师父,从此康有为对梁启超恨之入骨。
有康诗为证:
“此次讨逆发难于梁贼启超也,诗曰: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阙。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他唯一的亮点,是五四运动时期,写了一份《请诛国贼救学生电》通电,支持学生。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撵出宫,他又致电:“挟兵逼宫”,“何以立国?”
一如既往的保皇!
1927年3月29日食物中毒去世。
最后聊聊溥仪。
复辟失败当天,故宫是比较混乱的。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找到王士珍、张勋,三人商议出了一个最后办法:请找张作霖“入关救驾”。
众人拟好上谕,盖章的时候出了个小插曲:装玉玺的盒子,钥匙在载沣手里,出宫去拿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陈宝琛直接砸开了盒子,盖了章,命侍卫张海鹏火速送出京。
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 好在讨逆军没让他们煎熬太久,因为张海鹏刚出宫就被抓了。
实际上,就算这份上谕送到东北,也无济于事。张勋复辟,封张作霖为奉天巡抚,人家原本就是奉天督军,这马上都快拿下东四省了,你给人家一个奉天巡抚,傻了才跟你。
7月12日,陈宝琛和载沣拟定了“退位诏书”,原本打算直接递给段祺瑞,但这么一搞,自己就成了复辟的从犯,于是改了口径,由内务府递交国务院,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张勋,之前发的所有“上谕”一概为“伪谕”。
所幸段祺瑞等人也懒得去计较,他们既没有冯玉祥“打倒一切”的魄力,也不想落得个“不容旧主”的罪名,于是溥仪又回到了他之前的位置。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