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磨剪子嘞,戗菜刀……” 还记得弄堂口那悠扬的吆喝声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磨剪子嘞,戗菜刀……” 还记得弄堂口那悠扬的吆喝声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1-13/detail-ineeuprh3057750.d.html

对每一个家庭的“厨房主理人”来说,常备一两把称手的菜刀和剪刀是一件必需的事。可如今,如果菜刀和剪刀变钝生锈,大部分家庭会选择束之高阁,等有机会遇到磨刀匠再说,这一等可能就是猴年马月了。上世纪人们熟悉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和磨刀匠粗犷的身影,如今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行走在城市边缘

77岁的陈小龙,家住秀洲区油车港镇马厍花苑。他是南京人,年轻的时候以打铁为生,20多年前来到嘉兴,如今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随着打铁行业式微,他成了一名磨刀匠。

快过年了,只要不下雨,陈小龙都会早早出门,坐上282路公交车到嘉兴市区,再换乘市区的公交线路,到自己熟悉的小区转上一圈,基本上每天能磨30把菜刀剪刀。对此,陈小龙已经相当满足。

“削刀磨剪刀”是一种带苏北方言的叫卖声。曾经走街串巷的磨刀匠肩扛一条长板凳、手提一个工具袋,边走边喊,有居民招呼,他便立即停下脚步摆开摊位磨刀,弄堂里好奇的孩子也会三五成群地围拢来看热闹。

“现在城市里不少小区是不让进的。有的小区去得多了,保安和我熟络了,看我这么大年纪还在‘讨生活’,也会给我‘开后门’,但关照我一定不能在小区里吆喝揽活,不然有的居民会投诉。”

菜刀5元一把,剪刀4元一把,坐在自制的工具箱上,不管客人有多少,陈小龙总是不疾不徐、心无旁骛地忙着手里的活儿。

“现在的人性子越来越急,觉得越快越好,最好立等可取,但我坚持认为,既然客人花了钱照顾我的生意,我就不能糊弄他们。”

被请进城市驿站

今年66岁的程占新,从部队退役后自谋职业,做些小修小补的活,修鞋修伞手艺精湛,磨菜刀剪刀也是他的拿手活。

12年前,程占新随女儿从辽宁铁岭定居嘉兴,他也曾在秀洲花园门口拥有一个自己的便民小摊。然而,随着城市市容整治的不断推进,小摊开始变得有碍观瞻。4年前,在新城街道相关部门的帮助和协调下,程占新正式将小摊搬进了秀洲公园旁的新城街道城市驿站。

在这里,每天上午8点到12点“上班”,雷打不动,生意也是非常红火。磨菜刀、磨剪刀、修鞋、修伞、修旅行箱……在程占新这里都能搞定。

平时,有的社区举办便民服务邀请他参加,只要有时间,程占新都会一口答应。为了不让顾客跑空,他特地在柜台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的联系电话,有需要的顾客可以把物品放在柜台上,他回来后会及时处理。

“这套刀具是全新的,顾客送来让我帮忙开锋。”程占新面前摆放着一套五把用途各异的刀具,他取出工具,小心翼翼地干起活来。

为了提高效率,有些磨刀师傅会用电动砂轮,三五分钟就能搞定,磨好的刀具看上去很光亮,但其实这种操作很伤刀具,缩短刀具的使用寿命。

程占新一直坚持着他的磨刀“三步法”。首先用磨刀石清除刀具上的锈斑污渍,然后用吸饱水分的粗砂砖磨刀刃,最后用细砂砖精磨刀刃,一遍又一遍。慢工出细活,这样一套操作下来,磨一把刀至少要25分钟,但他宁愿多花些时间,把功夫做到位,不做对不起顾客的事。

想留住乡愁记忆

秀洲区新塍镇78岁的民间画家姚胜雄,常年生活在水乡古镇,记忆里有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的商贩,有带着刨子、锯子、斧头、墨斗的木匠,有修补竹器的篾匠,有声情并茂的说书人,还有挥舞着修面刀忙得不可开交的剃头匠……形形色色的手艺人共同成就了一幅别开生面的风情画。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形态也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新的行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而曾经存在于无数人脑海中、带着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的老行当开始慢慢消失,有的旧行业即使还没有完全消失,也已经被边缘化了。

姚胜雄自小目睹了古镇的繁盛与热闹,听着街上的吆喝声长大,如今一切都渐渐远去。随着年岁增长,他觉得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些乡愁和记忆定格在画卷中。五年前,他开始着手创作《三百六十行》绘本。

在《三百六十行》绘本中,姚胜雄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是他对往昔生活的记忆,更是一页页历史、一道道风景,是他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执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在画卷里弥漫。画卷中的一个个人物,他们是磨刀匠、看瓜人、护桥人、裁缝、泥水匠、卖柴火的、看风水的、做豆腐的……他们是一个个为生计不停奔波的小人物,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普通人,仿佛有自己祖辈的影子。

说起“削刀磨剪刀”,姚胜雄十分感慨:“实际上这个行业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不少行业也有交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已经很少能看到肩挎工具箱的磨刀匠了,不免让人有些失落。我用画笔把这些记录下来,让年轻人知道曾经还有这个行当,也算聊以慰藉。”

三位老人的期待

陈小龙:“嘉兴是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希望能走进更多的小区,‘削刀磨剪刀’不光是为了生活,也是我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程占新:“这个行当不会消失,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找到接班人,为更多的顾客提供服务。”

姚胜雄:“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用画笔创作出《新三百六十行》绘本,以飨读者。”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断舍离”的过程,面对行当的变迁,不必唏嘘,关上一扇门,另外一扇窗总会徐徐开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