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科学真的存在吗?
大卫·休谟:科学真的存在吗?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怀疑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休谟认为,科学和理性并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概率和习惯之上。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休谟的怀疑论攻击的对象之一就是理性,当初差点让整个科学大厦坍塌,按照他的理论,我们的科学只是一种巧合,理性和现实世界毫无关系。
其实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在逻辑上证明科学是真理,我们认定真理只是因为表述真理的符号由我们自己定义。
不过,实验和观测得到的结果虽然无法在逻辑上成立,因果关系虽然未必符合逻辑,但却是实际世界中概率较大的事物,至少我们可以说,从概率的角度看,真理可能成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世界中,一切都在变化,虽然无法感知这个世界的本源,但至少可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
印象和观念
要了解休谟的哲学思想,就必须要先了解两个休谟提出的重要概念:印象和观念。
休谟把我们通常的经验称为印象。印象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直接和原出的内容。用休谟的话说,印象是“当我们听、看、触摸、爱、恨、欲求或意欲时所体验到的更加生动的知觉。”
而印象的较为微弱的副本或暗淡的图像则被称为观念。
当我们经验到牡蛎的味道时,它是印象;当我们几个月后回味它时,它是观念。愤怒的经验是印象,但对昨天愤怒爆发的回想是观念。休谟主张,印象和观念之间存在一一对应,我们无法主动形成任何观念。
根据休谟的理论,“心灵的创造能力不过是将感觉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进行复合、移植、增大和缩小的官能”。没有原初的印象,心灵就不可能拥有实在的内容。
观念的联系
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把经验看作是由原子式的单位复合而成,与物理学家理论中的原子相对应。正如牛顿提出了支配物理粒子的法则,哲学家的任务是提出控制精神粒子的法则。
因此休谟在寻找某种类似于引力一样的东西,让某种精神引力与观念互相吸引。例如被灼烧的手指的观念与疼痛的观念相互连接,而不是甜的观念。
那么问题是,这些观念在我们心中如何联系在一起?休谟发现了观念联系的三个原则。
- 类似的观念倾向于互相连结。
- 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连结的观念倾向于互相连结。
- 有因果关系的观念倾向于互相连结。
两种推理
休谟断言,人类的理性和所有探究的所有对象都可以自然地划分为两类,即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物。
第一种是代数、几何和科学,简而言之,任何具有直观的过证明的确定的断言。
第二种则是实际的事情,也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观念的关系的特征是他们都是必然的真理,否定他们就是断言矛盾的命题,因为我们不是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 2+2=4,而是通过按照我们对他们的定义分析这些符号的关系,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与这种命题的真假无关,因为我们并未将它们的确定性建立在任何外部事实的基础上。休谟说:“即使自然中从不曾存在一个圆或三角形,欧几里得证明的真理也会永远具有关于它们的确定性和证据。”
实际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休谟指出,你可以发现明天太阳升起的概率很高,但如果你断言“太阳明天不会升起”,并未表达逻辑矛盾。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某种宇宙灾难使这一说法成立。因此,即使“太阳明天将要升起”是一个真实的陈述,它并非必然为真。它的真也不是逻辑必然或确定的。单靠理性无法决定一个事实陈述的真假。
休谟在这两类知识中间挖了一条不可跨域的鸿沟,破坏了对理性主义者形而上学结论不可或缺的理性与世界之间的桥梁。鸿沟的一边由理性做主,这里有确定的真理,但与真实世界没有关系。鸿沟的另一边由经验做主,我们做出关于实际世界的推理,但经验判断没有逻辑真理享有的那种必然性或确定性。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的怀疑论和质疑
根据上面的理论,休谟开始对哲学中心的一些概念发出了质疑。
实体:一个空洞的观念
休谟的激进经验主义不仅排除了哲学家的实体概念,甚至对我们关于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的常识概念也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流动的印象。然而,显然,我们对经验世界和某个经验之外的东西之间的联系毫无印象。休谟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他只是指出,我们无法提供任何证明这一信念的证据。
自我:意识之流
休谟说,我们经验到的只是心灵状态的流变,而那就是所谓的自我。既然自我被假设为某种贯穿于变动的心境和状态中的持存之物,这种流逝的瞬时状态不可能是真正的“你”。
因果性:太阳明天会升起吗?
休谟认为,我们的对于实际世界的因果判断没有逻辑基础,因为所有的事件都是松散和分离的,我们从中找不到任何纽带,所以因果关系只是我们由临近、在先和恒常结合联系起来的事件的经验增加的一个观念。
休谟表示,我们所有日常判断和科学知识都是基于一个完全没有理性根据的基本原则。
伦理学:激情统治-理性受奴役
道德的目的是影响和指导我们的行为,休谟认为,理性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休谟认为,道德产生自情感、感受或激情。因此理性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他之外决不能有任何其他职责。
休谟论证,道德规则有两个源泉:社会功利和同情。长远的社会功利或实践便利推动我们遵循这些规则。这种情感可以就是一种对人类幸福的感受,和对他们不幸的怨恨。
宗教哲学:寻求我们不能发现的东西
上帝存在无法证明
休谟论证,理性不能确定任何实际的事情,“必然存在”没有意义,必然只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
然后休谟通过因果关系只是心灵的习惯来化解“凡是都有因”的论证。
在一个预示着达尔文自然选择论的预言式段落中,休谟消除了对自然设计的需求。他简单地指出,如果动物无法适应环境,它就无法生存。因此,对于那些成功生存下来的动物能够奇迹般地适应其环境,我们不应感到奇怪。
休谟对宗教的态度
对于休谟在宗教上的立场,最恰当的标签是不可知论(agnosticism)。不可知论的主张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不能知道任何事情,因为证据被认为不足以提供给我们任何知识。
评价与意义
如果休谟相信他已摧毁了知识要求的所有基础,他如何继续生活?对休谟来说,答案简单,可归结为两个命题:
- 理性甚至不能证明我们最基本的信念。
- 然而,这些基本信念无需理性证明,在实践中它们是有用的。
当理性使我们无助地陷入怀疑时,自然接管了我们,并使我们得以继续生活。正如休谟所言:“自然将总是保有她的权利,并最终战胜任何抽象的推理”。
正如思想史中常见的那样,从笛卡尔到休谟的时代,思想的钟摆经历了巨大的摆动。当笛卡尔主张知识要求完全的确定性,并声称已获得它时,第一个运动便发生了。 然而,休谟的批判性怀疑使这一基础看起来更像流沙而非磐石。休谟最初接受了笛卡尔对知识“全或无”的态度。然而,一旦他证明理性无法提供关于世界任何事情的完全确定性,他便得出结论:我们根本没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