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排名第二失明元凶!控眼压防恶化!3大高风险族应定期检查
青光眼排名第二失明元凶!控眼压防恶化!3大高风险族应定期检查
青光眼是国人排名第二的致盲原因,尤其在疾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视力损害会逐渐加重。据统计,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已突破45万,5年增长22%。眼科专家提醒,青光眼有三大高风险人群,应每年定期接受全面检查,包括视神经眼底检查、眼压检查和视野检查,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当心青光眼的“雪球效应”
台湾青光眼关怀协会理事长、三军总医院青光眼专科主任吕大文指出,青光眼的病情发展如同一个小雪球从山坡上滚下,初期进展缓慢,但随着雪球越来越大,恶化的速度会显著加快。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往往感觉不到明显症状,视力损害通常从周边视野开始,难以察觉。当影响到中央视野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后期,此时视神经可能已经死亡50%,且恶化速度加快,患者会感觉到视野有如断崖式的大幅退步。若此时才积极治疗,能保有的视野将远少于早期积极治疗的患者。
青光眼除了带来失明的风险,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挑战。走路、阅读、开车等日常活动都可能因视野缺损而发生意外。亚东纪念医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张珮瑤医师提醒,虽然视神经损伤不可逆,但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眼药水、激光治疗、传统手术以及新兴的微创支架手术等。患者应积极与医生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坚持稳定治疗,维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依然可以享受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质量。
眼压正常也可能患青光眼!三大高风险人群需定期检查
随着青光眼病情恶化,若未积极治疗,视野缺损扩大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发生车祸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65倍,一年内跌倒的风险更是高出常人2.3倍。吕大文医师强调,许多患者误以为只有眼压过高才会导致青光眼,但事实上,亚洲85%的青光眼患者属于正常眼压型,即患者眼压正常,但视神经仍会逐渐萎缩,因此容易被忽视。建议以下高风险人群每年定期接受全面检查:
-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 高度近视患者
-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者)
青光眼患者勿擅自停止治疗,避免加速失明危机
青光眼治疗的第一线药物主要是眼药水,但研究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青光眼患者未能持续使用药物。青光眼病友张先生分享了他的经历:他使用眼药水治疗长达17年,由于需要使用多种药水,一天可能要滴两到三次,因工作繁忙常常忘记用药,长期下来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只能勉强维持视野。此外,患者难以适应药水的副作用,如干眼症、眼睛红痒等,也是擅自停药的常见原因。
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是不可逆的,擅自停药会导致眼压波动,加速视野缺损。如果患者无法耐受眼药水的副作用,或眼药水控制眼压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进一步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
由于青光眼初期没有明显症状,视野大多正常,因此患者常会自行中断治疗,突然从门诊“消失”,等到三五年后再次就诊时,视野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缺损。张珮瑤医师表示,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不可逆,擅自停药若眼压起伏将加速视野缺损。如果患者无法耐受眼药水的副作用,或眼药水控制眼压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进一步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
不过,许多患者对手术存在误解,比如认为手术可以恢复已丧失的视野,或担心手术会导致失明而迟迟不敢治疗。张珮瑤医师强调,坏死的视神经无法再生,已丧失的视野也无法恢复,青光眼的任何治疗都只能延缓病情恶化速度。如果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本身的恶化速度就比较快,即使接受手术治疗,最终仍有可能失明。为了避免视神经持续受损,定期追踪检查,若控制不佳,应及时接受进一步治疗,才是正确的态度。
目前有传统手术和新兴的微创支架手术两种选择。微创支架手术具有伤口小、组织破坏少的优点,可以为患者保留更多的治疗选择。但每位患者适合的手术方式不同,微创支架手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
青光眼及早积极治疗,远离雪球效应
青光眼患者面对视力逐渐丧失难免感到恐惧,也容易对治疗感到灰心。一位公司主管病友分享了自己13年的治疗经历,表示他从以泪洗面到勇敢面对青光眼,是因为认识到青光眼无法根治,所以更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不甘让青光眼局限人生的他重拾运动兴趣,不仅完成了数场马拉松,去年还完成了“一日北高”共360公里的骑行挑战,今年还要挑战单车环岛。他也鼓励其他病友积极治疗,不要让青光眼影响工作与生活兴趣。
世界青光眼学会将每年3月第二周定为“世界青光眼周”,远离青光眼的关键在于“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降眼压”。吕大文医师与张珮瑤医师共同鼓励病友,确诊青光眼并非世界末日,在医疗进步下,已可透过多元治疗方案,挑选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减缓视野缺损扩大,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