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当上院长、科主任的康复治疗师
扒一扒那些当上院长、科主任的康复治疗师
治疗师也能当科主任、院长吗?答案是能!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多位治疗师从技师岗位走到了科主任、院长的位置,这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讨论。
治疗师当上科主任并不少见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有一位广受尊敬的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他不仅是主任物理治疗师,还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曾被评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治疗师”。王于领带领的团队在康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康复服务,打破了人们对治疗师角色的传统认知。
王于领(资料图)
同样,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解益,作为康复医学工程科主任,也为治疗师在医疗界树立了新的典范。解益拥有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和神经肌骨博士学位,现为副主任治疗师,在康复治疗领域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法。
解益(资料图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的廖麟荣则是另一位治疗师中的翘楚。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博士、副主任物理治疗师/医师及硕士生导师,他不仅担任广东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主任,还兼任康复医学中心主任,致力于推动康复医学的发展。
廖麟荣(资料图 )
此外,在黄河中心医院,马赛超作为康复医学科主任,凭借其副主任治疗师身份和多年的经验,创立了康复治疗省级大师工作室,并成为“颅骶疗法”河南省的首席专家,为当地康复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赛超(资料图 )
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的敖学恒,也走上了康复科主任的位置。作为主管治疗师和香港理工大学硕士,他带领的康复科在康复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帮助无数患者恢复健康。
敖学恒(资料图 )
治疗师成为院长也有案例
不仅如此,治疗师担任院长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的副院长祁奇就是一位主任治疗师,凭借其医学硕士和硕士生导师的资历,祁奇在康复领域不断创新,推动医院康复中心的发展。
祁奇(资料图 )
在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王雪强教授不仅是院长,还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他作为一名物理治疗师和博士生导师,带领医院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康复领域走在前沿,助力这一新兴学科的进步。
王雪强(资料图 )
同样,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朱毅博士,作为康复医院副院长和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主任,也是一位副主任治疗师,他在康复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带领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朱毅(资料图 )
而九如城(宜兴)康复医院的李奎成不仅是院长,还担任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客座教授,并被评为全国十佳治疗师。他致力于推动康复治疗领域的发展,并在国际作业治疗师联盟中担任中国代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李奎成(资料图 )
从这些治疗师的成功经历中不难看出,治疗师成为科主任、院长并不是天方夜谭,他们通过专业知识与不断努力,逐步走向了医院管理层,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此外,还有一位从康复科主任晋升至大型三甲医院的励志人物——河南省中医院院长冯晓东。他是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晓东不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还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晓东(资料图 )
为治疗师职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在治疗师成为科主任的新闻广泛报道后,一些网友表达了担忧。
有医生认为,院长一职重在管理能力,治疗师胜任没问题,但作为康复科主任可能就难以胜任。因为科主任通常也是学科带头人,而治疗师没有处方权,如何带领科室发展?
此外,也有网友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要治疗师愿意深造、跨界学习,具备管理能力和专业背景,就有机会胜任医院管理岗位。院长更多是行政职务,关键在于管理和业务能力,而不一定完全依赖临床技能。有些专家出身的院长未必能成功管理医院,但有能力的治疗师完全可以胜任职能科室主任或院长。
确实,医院管理与临床技能有不同侧重。一个好医生未必是好领导,而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沟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即便临床能力稍弱,也能凭借管理才能在科室或医院中赢得信任。除了治疗师以外,护士胜任院长的也不少见。
不过,医改专家指出,虽然像护士、治疗师等担任科主任、院长的报道增多,但普遍性尚难形成。成长为科主任、院长通常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较高的学历,尤其在三甲医院,科主任往往要求博士或教授头衔,而现如今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居多,除非个人对医院有特殊贡献,否则竞争上存在天然劣势。
总体来看,治疗师担任科主任或院长的现象虽然引发争议,但并非不可行。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管理岗位对专业背景的要求逐渐多元化,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只要治疗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他们完全有可能在医院的管理层中崭露头角。
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从技术岗位起步的康复医师、治疗师,凭借不断的学习与努力,成功迈向医院管理的高层。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