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焦虑、抑郁、自杀,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为什么孩子需要回归自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焦虑、抑郁、自杀,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为什么孩子需要回归自然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29A099TV00

春赏花、夏捕蝉、秋拾叶、冬戏雪,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是现代父母一代人珍贵的童年回忆。然而,这些美好体验如今却与孩子们渐行渐远。

尽管许多父母在回忆自己有趣的童年时,内心不禁感慨今天孩子的境遇,但在行动上,他们却忙于让孩子在狭窄的赛道上竞相追逐,积极报名各种兴趣班,反而很少主动带他们亲近大自然。就连到附近公园奔跑,都成了一种奢望。

2009年,一项针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的调查显示,87%的母亲希望有更多时间与孩子玩耍,54%不反对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弄脏自己。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仅有5%的中国妈妈表示孩子经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这一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这表明,尽管我们的经济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们的城市孩子与自然的距离却已远超他们。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亲近自然对孩子来说是宝贵且有益的体验,但真正付诸行动的父母却寥寥无几。不难发现,如今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许多孩子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或许,父母们虽知自然的可贵,却不清楚缺乏自然体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第一节:自然缺失症

早在2005年,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就敏锐地指出,现代儿童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日益减少,甚至面临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风险。他将这一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并警告父母,远离自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弊大于利。洛夫强调,大自然是儿童精神的滋养源泉,能够提升他们的感官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建立与世界的深厚联系,以及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相反,与自然疏离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肥胖、感觉迟钝、多动症等身体问题,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下生活,还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01.机会的缺失

Soga和Gaston指出,孩子与自然疏远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机会和迷失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过去几十年,人们活动逐渐向城市聚集,这些区域充斥着人造元素,将孩子与大自然隔离开来,减少了他们与自然的接触机会,这是有据可查的。例如,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更可能经常接触大自然,参与广泛的自然活动。

不难想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供孩子玩耍的自然空间(如田野、绿地和河滨)日益减少,当地自然元素(如动植物)也越发贫乏,这限制了孩子们体验自然的机会,毕竟孩子们所生活的区域往往是他们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

实际上,Kai等人此前就已指出,物种灭绝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无法像父辈那样亲身体验森林动物的景象和声音,更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视纪录片来熟悉这些物种,导致对这些物种的了解逐渐从我们文化记忆中消失。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条“妈妈辅导作业”的视频:小女孩因不会做填空题而哭泣。妈妈气急败坏地问她:“春天来了(什么)绿了”,不知所措的孩子回答说:“春天来了(爸爸)绿了”。试想,没有真切的自然体验,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象又从何而来?显然,这位妈妈并未意识到孩子也应和自己一样——通过自然体验来掌握生活常识。

02.迷失的方向

在Soga和Gaston看来,直接体验自然的机会减少是孩子们与自然互动丧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他们认为,相较于父辈们,当今的孩子亲近自然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即生活取向的变化,这是他们与自然互动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难想象,当与自然的情感联结不再强烈时,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热情便会逐渐消退。换句话说,那些向往大自然、与自然亲昵的孩子更有动力亲身体验大自然。

近来的研究表明,生活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是持久的,且与缺乏机会产生的影响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更大。显然,童年时期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可以增加孩子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让他们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相反,当这种情感联结不能得到培养时,即使社区的绿化程度很高或周边的公园很多,孩子也不太可能经常“登门造访”。

遗憾的是,繁重的学业压力、大量的兴趣班以及父母对儿童安全的顾虑,导致孩子们没有时间和机会积极参与户外自然活动。特别是,许多父母对过度使用数字设备(如电视、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危害缺乏认识,常纵容孩子使用它们,这进一步致使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结断裂,使其对大自然失去兴趣。一旦孩子沉迷手机或电子游戏,父母们便称其“危害极大”,却不肯承认自己才是“幕后推手”。

毋庸置疑,懂得欣赏大自然且热爱生活的孩子鲜少会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因为他们的“生活取向”丰富多彩,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远比电视和手机有趣。实际上,为防止孩子“屏幕上瘾”,Kang在《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中提醒父母关注“多巴胺”的潜在影响。他认为,孩子们之所以会沉迷手机,是因为它能制造快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形成“多巴胺记忆”,并让人上瘾。

换句话说,当“多巴胺”的来源太过单调,孩子的“生活取向”变得单薄,一旦感觉无聊,他们便会转身手机或电子游戏以寻求快乐。可见,仅凭禁止使用或立规矩管控等方法并不能让孩子养成科学使用数字设备的习惯。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引导孩子构建丰富的“多巴胺记忆”来源——如亲近自然、运动或社交,以此来扩展孩子的“生活取向”,加强他们与现实的情感联结。简而言之,孩子自发地热爱生活而不是父母的监督和管控,才是他们“放下手机”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亲近自然的好处

若非理查德·洛夫撰写了《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人们或许很难将儿童肥胖率、多动症以及抑郁症等身心疾病的增加与孩子缺乏户外活动联系在一起。显然,现今的父母越来越需要改变行动,以帮助孩子摆脱“自然缺失症”的困境。洛夫建议父母积极策划亲子活动,如种植植物、观赏自然景观、开展户外游戏、散步、露营及观察野生动物等,以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让他们得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尽管有人质疑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所举证据的充分性,但随后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均证实:远离自然引发了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相反,亲近自然对儿童具有诸多益处。

第一,亲近自然可增强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与室内环境相比,自然世界能给孩子带来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当孩子在林中漫步,轻风携花香扑面,是嗅觉的悸动;阳光透过叶隙,斑驳光影舞动,是视觉的盛宴;鸟鸣与溪流合奏,是听觉的灵动;泥土与绿叶触手可及,是触觉的欢愉;偶遇甘甜的野果,便为味蕾添了一抹惊喜。若父母允许孩子在林间追逐打闹,在绿草地里打滚,又在岩石堆上攀爬,那么孩子的感统能力将得以提升。

显然,自然环境是开放、丰富而多变的,富含昆虫、树叶、花果、沙子、泥土和水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所呈现的颜色、质地、气味和声音以及各种变化,在室内、城市街道和商业广场等城市空间往往很难找到。换句话说,通过鼓励孩子亲近自然并允许他们自由探索和游戏,如收集树叶、玩泥巴、奔跑、跳跃等,对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大有裨益。相反,父母若忽视“孩子户外活动太少”的问题,如让孩子久坐在屏幕前,孩子的感官体验将变得狭隘和单薄,可能会引发感统失调的问题。

第二,亲近大自然可缓解孩子的压力。与父辈相比,多数孩子所处的环境物质条件更为丰富,但不少孩子所能触及的精神食粮却过于贫乏。可以预见的是,许多孩子因承受太多压力(如学业压力),会出现焦虑、浮躁、抑郁等负面情绪。由于其精神世界较单薄,难以凭一己之力应对挑战和压力,所以,他们通常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与生活抗衡,否则将因此而陷入困境。

研究表明,亲近大自然有助于放松心情、减少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心态。即使每天仅20分钟的自然时光,也能有效缓解孩子的压力,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显然,城市环境封闭、喧嚣且拘束,常给人以压迫感;而大自然则开阔、宁静且自由,身处其中,孩子的压力得以释放,身心变得轻盈、快乐和活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消耗内部资源(如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则是自然发生、无需耗费内部资源。环境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兰指出,城市生活中的多数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如看广告或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让大脑变得疲惫不堪。相反,自然环境具有“柔性魅力”,对大脑的吸引是“无意注意”,通常不消耗内部资源,这为身心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第三,参与自然活动能够提升孩子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研究表明,热爱运动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感。而且,户外运动时间越长,孩子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越好。

尽管城市空间也能为孩子提供运动机会,但公园、绿地等自然环境显然能为孩子提供更为自由、多样的运动舞台。在绿地上,孩子可以尽情翻滚、抛接飞盘或踢球;而在公园中,他们则可以自由奔跑、攀爬或骑行。相比之下,室内环境往往因安全或空间限制,孩子的运动选择受到一定制约。

第四,自然活动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大自然具有开放和共享的特性,这种环境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细心观察的父母会发现,与在室内游乐园相比,孩子在自然环境中通常表现得更为放松和活跃,更愿意与他人互动和交往。此外,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更有可能积极参与集体游戏,而不是各自玩耍。

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表明,经常接触自然的孩子,其朋友数量几乎是较少外出孩子的两倍。这表明,自然环境不仅促进了社交互动,还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团队合作的机会,包括学习如何分享、协商以及解决冲突等。毋庸置疑,当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时,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理心及社交技能都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这为孩子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自然活动对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孩子是天生的‘求知者’,对生活充满兴趣。但城市空间远不如自然空间丰富多变,因而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保持积极、专注和快乐以及改善学习状态等方面,效果稍逊一筹。

研究表明,即使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公园散步后也能变得更加专注;而在闹市区或住宅区散步,却无法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此外,有证据显示,相较于室内环境,亲近自然时,人们的冲动性降低,自控能力增强,变得更加自律。另有专家指出,与传统教室中的学习相比,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特别是,自然活动基于真实的环境,所学习的知识或技能与即时体验的关联性更高,可促进孩子认识、吸收和记忆各种知识,增强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显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亲近自然可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六,自然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敬畏生命的态度。2023年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5-14岁儿童和15-24岁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同年另一项研究指出,我国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产生自杀念头的比例估计为15.4%,策划自杀的比例为6.4%,自杀未遂的比例为3.5%。

实际上,自杀是心理压力和精神障碍导致的极端结果,但亲近自然有助于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这一点已得到多项研究的支持。例如,Helbich等人在《柳叶刀-星球健康》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接触自然环境,特别是绿色植物,有助于降低自杀死亡率。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亲近自然可以缓解压力、改善身心健康,并促进人们对生活的积极反思,从而减少自杀念头的产生。

此外,有专家表示,亲近自然能促进身心活跃,增进人们与现实的情感联结(如亲人的陪伴),降低暴露于危险环境(如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几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状态。

第三节:回归自然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削弱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理查德·洛夫的“自然缺失症”概念提醒我们,大自然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感官能力、缓解压力、提升运动技能和社交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亲近大自然对孩子的好处可能不止于此。

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实际行动却依然不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业压力的增加以及数字设备的普及,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生活取向,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体验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瞬间。

亲近自然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滋养,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种投资。通过让孩子们与自然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还能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