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丨沈从文《长河》新版上市
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丨沈从文《长河》新版上市
1934年,离家求学任教十余年的沈从文第一次回到湘西。他感于湘西桃源般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情,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感怀,写下了经典作品《边城》。
3年后,抗战全面爆发。南下途中,沈从文在湘西短暂逗留。在那个曾经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他看到了当地青年勇于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也目睹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和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带着对变动中的历史的悲哀,《长河》诞生了。
和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边城》相比,《长河》或许没有那么家喻户晓,但众多学者却对《长河》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沈从文最好的一部小说”。不同于以往只停留在田园牧歌中的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沈从文用融合了田园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的笔触,描写了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 他揭露和反思黑暗现实,赞美残酷的社会秩序下悠久不变的乡村习俗,极尽对乡土的眷恋及中国命运的关切。
全新修订版《长河》于近期上市,除长篇小说《长河》外,本书还精选了《主妇》《王谢子弟》《贵生》《大小阮》《生存》等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17篇短篇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乡下人在时代风云变幻下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注。
“唉,人生。这洪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创作《长河》期间,沈从文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以下是《长河》题记,且跟着沈从文的笔触回到纷乱年代的湘西,去倾听那历史的宏大声响。
《长河·题记》
中日战事发生后,二十六年的冬天,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住处恰当水陆冲要,耳目见闻复多,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以及地方问题如何由混乱中除旧布新,渐上轨道,我都有机会知道得清清楚楚。和我同住的,还有一个在嘉善国防线上受伤回来的小兄弟。从他的部下若干小军官接触中,我得以明白战前一年他们在这个地方的情形,以及战争起后他们人生观的改变。过不久,这些年青军官,随同我那小兄弟,用“荣誉军团”名分重新开往江西前线保卫南昌去了。一个阴云沉沉的下午,当我眼看到几只帆船顺流而下,我那兄弟和一群小军官站在船头默默的向我挥手时,我独自在河滩上,不知不觉眼睛已被热泪浸湿。因为四年前一点杞忧,无不陆续成为事实,四年前一点梦想,又差不多全在这一群军官行为上得到证明。一面是受过去所束缚的事实,实在令人痛苦,一面却是某种向上理想,好好移植到年青生命中,似乎还能发芽生根……
那时节湘省政府正拟试派几千年青学生下乡,推行民训工作,技术上相当麻烦。武汉局势转紧,公私机关和各省难民向湘西疏散的日益增多。一般人士对于湘西实缺少认识,常笼统概括名为“匪区”。地方保甲制度本不大健全,兵役进行又因“贷役制”纠纷相当多。所以我又写了两本小书,一本取名《湘西》,一本取名《长河》。当时敌人正企图向武汉进犯,战事有转入洞庭湖泽地带可能。
地方种种与战事既不可分,我可写的虽很多,能写出的当然并不多。就沅水流域人事琐琐小处,将作证明,希望它能给外来者一种比较近实的印象,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种比较近实的印象,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另外却又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免痛苦,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作品起始写到的,即是习惯下的种种存在,事事都受习惯控制,所以货币和物产,这一片小小地方活动流转时所形成的各种生活式样与生活理想,都若在一个无可避免的情形中发展。人事上的对立,人事上的相左,更仿佛无不各有它宿命的结局。作品设计注重在将常与变错综,写出“过去”“当前”与那个发展中的“未来”,因此前一部分所能见到的,除了自然景物的明朗,和生长于这个环境中几个小儿女性情上的天真纯粹还可见出一点希望,其余笔下所涉及的人和事,自然便不免黯淡无光。尤其是叙述到地方特权者时,一支笔即再残忍也不能写下去,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终无从中和那点沉痛感慨。然而就我所想到的看来,一个有良心的读者,是会承认这个作品不失其为庄严与认真的。
虽然这只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说不定它正和西南好些地方差不多。虽然这些现象的存在,战争一来都给淹没了,可是和这些类似的问题,也许会在别一地方发生。或者战争已完全净化了中国,然而把这点近于历史陈迹的社会风景,用文字好好的保留下来,与“当前”崭新的局面对照,似乎也很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多有一点新的认识,即在战争中一个地方的进步的过程,必然包含若干人情的冲突与人和人关系的重造。
【图书简介】
书名:《长河》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抗战初期,沈从文逗留在他的家乡湘西,看到了当地青年勇于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也目睹了当局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在该地区倒行逆施,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长河》就是这个时期的创作。本卷所收的《主妇》《王谢子弟》《贵生》《大小阮》《生存》也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这些小说在思想内涵上的确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乡下人在时代风云变幻下的生存境遇成了作者关注的重心。而《王谢子弟》《大小阮》《生存》则是对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描写。同一时期的《主妇》则是沈从文以自己婚后家庭生活为蓝本创作的。《长河》中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反思,对残酷的社会秩序下悠久不变的习俗的赞美,超越了以往只停留在田园牧歌中的作品,达到了作者本人小说创作的新高峰。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