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临,就业有何新机遇
“人工智能+”来临,就业有何新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它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也引发了对就业市场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包括AI+X人才需求的涌现、传统岗位的变革以及新就业形态的出现。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挑战。他认为,有必要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提前做好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的专项研究。
视觉中国供图
AI+X人才需求涌现
AI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竞争的最前沿领域。今年,一些科技企业尝试将AI大模型与智能手机结合,打造AI手机。《AI手机白皮书》预测,新一代AI手机将带来硬件升级和成本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到3700万台,2027年将达到1.5亿台。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在调研中呼吁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等形式,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他指出,国内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面临硬件限制等现实困难,建议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学完基础课程后,到企业参与更前沿的技术开发。
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智能制造业务经理张涛介绍,车间只需十几名工程师便可应对以往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但对工程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他们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相关专业技能。
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刘庆峰建议关注通用人工智能对社会各行业的影响,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快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的就业形态层出不穷
数字化、智能化在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5年全球企业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其中绝大多数由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驱动。
以直播电商为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短视频直播生态孕育和催生了174个新职业,涵盖主播、助播、选品师等30多种新职业形态。服装主播李福佳的经历就是一个缩影,她的直播团队不仅包括选品、直播、发货、售后等不同岗位,还带动了上千人的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指出,我国正在诞生大约4亿的"新职人"群体,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经验技能,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为我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提供了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