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抓地力的科学原理:从橡胶粘弹性到热胎的重要性
轮胎抓地力的科学原理:从橡胶粘弹性到热胎的重要性
轮胎的抓地力是汽车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鲜为人知。从赛车的热熔胎到日常驾驶的普通轮胎,它们在接触地面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轮胎抓地力的奥秘,从橡胶的粘弹性特性到热胎的重要性,为你揭示这一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工程问题。
轮胎与路面接触时的物理过程
让我们将镜头推近,仔细观察轮胎与路面接触时的微观世界。当轮胎与路面接触时,会发生两个主要阶段:剪切阶段和滑移阶段。
剪切阶段: 刹车时,路面会使接触面的橡胶块倾斜,导致橡胶块底部与路面之间以及与带束层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这就是剪切作用(伪滑移)。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接触区的前端。
滑移阶段: 随着橡胶块接近接触区的尾端,应力增加,橡胶块在保持剪切状态的同时与路面之间发生真实的滑移。在干燥路面上,乘用车的纯剪切与纯滑移比例大约为1:4。
抓地力的产生机理
抓地力的产生并非单一作用,而是由以下两种机理共同产生的:
压坑效应: 由于橡胶具有弹性,可以很好地适应路面凸起,与路面紧密接触。当轮胎滚过路面时,胎面橡胶压向路面的作用可以比喻成流动作用。橡胶块击打路面粗糙点并变形,但由于滞后特性,橡胶块在凸起另一侧不能马上恢复到原来的高度。这种不对称运动产生了抵抗滑移的力,就像齿轮之间的啮合。
分子粘附作用: 橡胶分子与路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分子层面的粘附力。这种作用在高频条件下尤为显著,是赛车轮胎产生强大抓地力的关键。
粘弹性的关键作用
橡胶的粘弹性特性是理解轮胎抓地力的关键。橡胶具有两种基本状态:玻璃态和橡胶态。当温度过低时,橡胶变得脆硬,类似于玻璃;而在温度较高时,橡胶变得柔软且有弹性。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转换区域,称为粘弹态。
温度影响: 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大约为-40摄氏度。随着温度升高,橡胶的迟滞效应增强,抓地力也随之增加。
应力频率: 高频应力会使橡胶变硬,偏向玻璃态;低频应力则使橡胶变软,偏向橡胶态。赛车轮胎的工作频率通常在10^3到10^9赫兹之间,这个频率范围内的迟滞效应最大,因此能够产生最大的抓地力。
胎面胶的工作状态
以赛车轮胎常用的胎面胶配方为例(聚融丁苯橡胶SSBR+超耐磨炭黑+适当比例的油),其最佳工作条件如下:
- 在没有任何应力频率时,对应的温度是Tg(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为-40摄氏度。
- 夏季赛场地面温度一般为40℃,对应的频率较低,两种抓地力来源都不明显。
- 胎面胶工作温度110℃对应的频率,恰好是分子粘附作用的主要频率,这时压坑作用并不明显,但分子粘附作用才是产生抓地力的最大因素。
为什么需要暖胎?
如果没有足够的胎温,高频应力会使得轮胎胎面变硬,迟滞效应减弱。这时不仅抓地力不够,还会产生轮胎的超量磨损。轮胎磨损在最大迟滞线对应的条件时磨损最小。如果轮胎没有达到足够的温度就进行激烈操控,会导致严重的Schallamach磨损。
赛车胎之所以被称为热熔胎,并非因为高温下其胎面胶融化了,而是因为赛车胎胎面胶被设计为在这样的温度和频率下,使分子粘附效应占主导。当分子与地面绑定、断开的时候,会将部分材料留在地面上,看上去好像轮胎融化了一样。但其实如果进一步增加轮胎表面温度,超过一定限度,这时的胎面胶更软,但并没有带来更大的抓地力,这也说明了并非“融化”带来的高抓地力。
如何解决高迟滞带来的高滚动阻力?
表面上看高迟滞使抓地力变大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大的滚动阻力,但迟滞效应需要在一定温度和频率的作用下才有意义。上文提到轮胎滚动阻力最大的来源是接地前后轮胎橡胶的变形,也就是每一圈发生一次,以乘用车的120km高速行驶的速度为例,这个频率也不过20Hz。而产生抓地力的频率范围是10^3-10^9,所以两者的频率范围根本不同。米其林公司上个世纪就发明了在橡胶中加入白炭黑,使低频的迟滞效应减小而不影响高频性能。
结论
轮胎抓地力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复杂问题。通过理解橡胶的粘弹性特性、温度和应力频率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轮胎的工作原理。这对于汽车工程师、赛车手以及普通驾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