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年度阅读丨科学史研究的未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年度阅读丨科学史研究的未来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15559

202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海外科学史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本文精选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们在视野、概念和方法论层面都有所推进,共同探讨了知识的流动和演化模式,为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人类知识演化史》:一部跨文化比较的科学史巨著

《人类知识演化史》(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Rethinking Science for the Anthropocene)是德国科学史家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及其研究团队近三十年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雷恩曾任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创始所长,其研究室致力于利用新方法(例如数字人文)重建知识体系结构变化的历史,强调实践知识和历史连续性的作用,并进行了希腊、欧洲、伊斯兰与中国等文明的跨文化比较。

雷恩认为,应对人类世挑战需要新的分析形式、概念框架和研究工具,未来科学史必将“超出其自身的特定关注范围”。他呼吁不要满足于解构传统叙事,应该超越孤立的个案研究,与科学家建立起新的联盟,寻求新的方法论(在本书中主要是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容纳更多的比较性和系统性的观点。

全书十七章归纳为五个部分: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2)“知识结构如何变化”,3)“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4)“知识如何传播”,5)“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对于更广泛的读者来说,不妨先阅读由作者撰写的“本书的故事”,其中清晰地呈现了书内研究成果和思想的生成历程。

《天球论评注者研究》: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经典重释

《天球论评注者研究》(De sphaera of Johannes de Sacrobosco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The Authors of the Commentaries)是由马泰奥·瓦莱里亚尼(Matteo Valleriani)主编的一部重要著作。瓦莱里亚尼是一位数字人文专家,来自意大利,从1998年起就担任德国马普科学史所第一研究室的课题组负责人,主要关注希腊化时期、中世纪和早期现代的科学、实践和技术知识的传播机制。

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天球论》(De sphaera)评注者群体,包括评注者的教育和社会背景、所属机构、赞助人、动机等。瓦莱里亚尼及其合作者通过机器学习手段构建《天球论》及其衍生文本的语料库(包括359个版本),希望回答13至17世纪欧洲宇宙论知识如何演化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11章,包含评注者的社会网络分析及对重要评注文本及作者背景和动机的讨论。导论部分是对《天球论》及其评注版本的说明以及对评注群体的定量分析。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学者之间通过出版商进行交流。进一步揭示了六个评注者的社会网络:三个由两位作者组成的网络,两个由三位作者组成的网络以及一个由六位学者组成的网络。

《知识如何流动》:跨国视角下的科学史研究

《知识如何流动》(How Knowledge Moves: Writing the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主编约翰·克里格(John Krige)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克兰茨贝格荣誉教授、(国际)技术史学会(SHOT)前主席。近年来,克里格提倡使用跨国(transnational)研究方法理解和分析知识流通,追问科学技术如何跨越“边界”(boundary)。

克里格的科学技术跨国史研究是对詹姆斯·西科德(James A. Secord)抛出议题的继续。2004年,西科德在科学史旗舰期刊Isis发表Knowledge in Transit(知识在流转),该文章基于一次科学史国际大会的主旨演讲修改而成。西科德提议,未来科学史应把知识的流动、翻译和传承过程视为核心问题。

克里格把西科德提出的问题(“知识如何传播以及为什么会传播”)与历史学家赞同的重要新方法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强调“知识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跨境传播的跨国维度”,关注和国境有关的知识流动之过程,给予跨境过程中发生的“回流”以充分重视。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四块:第一部分,美国的监管体系;第二部分,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的知识跨国流动;第三部分,变化中的个人身份;第四部分,核时代的管制与交流。虽然本书研究时间范围涵盖整个二十世纪,但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冷战时期。并且由于该文集是佐治亚理工学院举办的一次专题研讨会的产物,研究区域在地理上有些集中,都把美国当作跨国网络的一个节点。

与文集相关的专题研讨会召开于2016年特朗普首次当选美国总统前夕。论文集的修改则处于“谴责声、难民危机、旅行禁令、拘留、边境墙谈判”等令人不安的时期。因此,本书还寄托了科学史研究者对当下跨国事件的反思。

在它出版后不久,克里格主编的另一部Knowledge Flows in a Global Age: A Transnational Approach(全球化时代的知识流动:跨国方法)在2022年印刷发行,旨在继续深化跨国方法和知识流动的相关议题。能够看出,克里格及其同事对知识流动这一话题的探讨还在继续深入。比如前一部作品倡导把跨国研究作为一种视野,而后一部作品在副标题中就明确了跨国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按照克里格的话来说,跨国研究方法还是一个“建设中的观念”。此方法论的有效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