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强,结果越惨!项羽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的4条生存法则!
能力越强,结果越惨!项羽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的4条生存法则!
项羽,这位西楚霸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民间少年,成长为一位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最终却在乌江边自刎而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能力出众者在现实中的困境。为什么项羽这样一位军事天才,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让我们从他的故事中,探寻那些令人深思的生存法则。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24岁起兵抗秦,27岁自封西楚霸王,31岁在乌江自刎。短短8年,他从民间崛起,走向辉煌,又迅速陷入穷途末路。
项羽这么厉害,按照他的说法,他一辈子都没打过败仗(垓下是唯一一次),如此厉害的项羽,为什么会落得这般境地?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 痴迷武力,不懂政治,不懂得团结大多数人,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能力超群,堪称战神,却信奉武力至上,秉持“谁不服就打,打到对方服为止”的理念,这是典型的弱肉强食思维,认为谁武力强谁就能坐拥天下。
或许是他在围观秦始皇出行时,便种下了这样的观念。或许从他小时候学文不成、学武不成,转而学习万人敌之术时,就认定武力可以改变一切、决定一切。
然而,项羽凭借武力打下的天下,仅仅维持了8年便轰然崩塌。正所谓“好虎架不住群狼”,即便武力再强,或许能一时占据优势,但当武力值衰退时,就会成为众人眼中的“肥肉”。
项羽凭借武力成就了自己,所以在平定天下后,他仍妄图用武力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成了他局势每况愈下的根源。田荣不听从他的号令,还杀死了他所封的齐王,两人本就旧怨颇深,项羽便决定亲自率军灭掉齐国。
可紧接着,刘邦也不服他的统治,召集诸侯前来攻打他。最终,项羽四处救火、疲于奔命,地盘越打越小,敌人却越来越多,最终沦为刘邦的手下败将。
毫无疑问,项羽走向了极端,凡事只迷信武力,可武力并非万能,根本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2. 自以为是,不信任身边的人,一味固守成功经验,不懂得用人之道。
正是因为武力值过于强大,他不相信也拒绝使用其他手段。他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韩信、陈平都因此从他的阵营转投到刘邦麾下。
而且,项羽解决问题的方式太过单一,空有人才却不懂得任用。项羽用人只局限于自己信任的人,也就是他的亲戚和亲朋好友。表面上他的势力范围铺得很大,可实际上他过度自负,凡事都要逞个人英雄主义,这就导致了人才的埋没与流失。
你不善用人,人才自然会离你而去,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可能会成为你的对手。因为他们了解你,一旦成为对手,那对你而言将是最糟糕的局面。
刘邦统一天下后,召开总结大会,与大汉的大臣们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人说项羽小气,舍不得封赏功臣;也有人指责他任人唯亲。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羽不懂用人之道,既不会识别人才,也不善于任用人才。
刘邦身边的韩信、陈平,甚至张良都曾与项羽有过交集,可项羽却没能留住这些人才。项羽不仅对外人不信任,就连对自己人也不能做到充分信任。
就拿范增来说,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能有什么野心呢?项羽虽然表面上对范增很敬重,但却不够信任他。这就导致了鸿门宴上他放过了刘邦,后来在荥阳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最终,范增在返乡途中含恨病死。
失去了范增这位智囊后,项羽的处境便急转直下。而英布的背叛更是让他雪上加霜,要知道,英布曾经可是他的开路先锋,还受封九江王。本应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然而英布却遭到项羽的猜忌。刘邦只是派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使者(随何),就把英布策反,拉拢到了刘邦阵营。这充分暴露出项羽用人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拉拢人、团结人,连自己的小弟都被挖走了。
3. 项羽独占利益、亲疏有别,无法满足众人的利益诉求。
从项羽的分封举措,便可以看出项羽的私心。分封时,他自己占据了最为富饶的地盘,却把刘邦发配到穷乡僻壤。同时,他安排秦朝的三位降将把守刘邦东出的必经之路。此外,他还对齐国、赵国、燕国等诸侯国进行瓜分,削减诸侯的地盘,增加诸侯数量,而自己的地盘却是最大的。
这种操作显然是一心只想独占利益,又担心别人联合起来反对他,所以分封众多诸侯,削弱强大诸侯的势力,让他们无法与自己抗衡。不得不说,项羽的算盘打得确实精妙。但问题在于,这种心思可以暗自谋划,一旦摆在明面上,别人又怎会看不出来呢?
项羽一心只想着独占利益,总爱打些小算盘针对他人。在分封诸侯时,他亲疏有别,亲信和追随者都从中获利,而刘邦等敌对阵营或与他不和的人,则倒了大霉。项羽的分封之举让许多人不服,刘邦更是如此。项羽的分封根本无法稳住诸侯,而那些手握兵马和地盘的诸侯,又怎会乖乖听他号令呢?
4. 项羽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且爱慕虚荣。
虽然说项羽是是英雄,但英雄也有致命的缺点。他的虚荣可谓与生俱来,单纯得像个孩子。这一毛病让他判断失误、立场动摇,最终陷入绝境,无法回头。
比如,他连真正的敌人是谁都没搞清楚。当田荣和刘邦纷纷发难时,项羽决策先攻打齐国,而不是直扑关中灭掉刘邦。项羽为什么先攻齐国呢?一是田荣与他有旧怨,当年田荣害死了他的叔叔项梁;二是田荣屡次不服,当初入关时也未派兵追随。所以,项羽对田荣这种人恨得咬牙切齿,私仇旧怨交织在一起,左右了他的决策。然而,很明显,这一决策大错特错,他理应先灭掉刘邦,其他诸侯根本不足以影响他的大业。
就说田荣,其实他只想守着齐国这块地盘,当初被章邯打得差点死掉,心里有了阴影。诸侯入关时,也没见田荣在齐国攻占其他诸侯的地盘,可见他就是个只想守着自家地盘的人,既不想扩展,也不想失去,典型的保守派,毫无野心。从性格上分析,田荣跟项羽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再者,关中是成就大事的好地方,可项羽却一把火烧了咸阳,还在关中杀掉了20万降卒。韩生建议他定都关中,他却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世俗的话,放弃了关中,回到了彭城。但是,彭城是个无可依托的是非之地,一旦他分身乏术,彭城只会成为他的负担,根本无法作为根据地。正是项羽的虚荣,让他屡屡做出错误的决策。
兵败乌江时,项羽的虚荣再次暴露无遗。他放弃了渡过江东、从头再来的机会。以他的能力,只要回到江东,划江而治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的虚荣和自尊心作祟,使他无法放下身段,厚着脸皮恳求江东父老继续支持他。要知道,怕丢面子是成不了大事的。真正能成就大业的人,往往会舍弃虚荣、世俗等固有观念。很显然,项羽在这方面的修炼还远远不够。
共享利益,团结他人;放下面子,牢记目标;解开心结,不计前嫌。做好这3点,得道多助,要做成点事自然不会太难。而这3点背后,你琢磨一下,全是人性的弱点。
在人生的赛场上,单一的优势难以长久维持领先地位。一个人能否走得更远、成就更大的事业,往往取决于他的综合实力。这便是项羽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